小儿腋路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伟, 李玉倩, 田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氯胺酮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2例,臂丛阻滞组28例,均观察其围麻醉期氯胺酮的用量、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及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注药前、注药后1min、10min的变化等。结果 臂丛阻滞组氯胺酮的用量(40.2±18.0)mg/kg,氯胺酮组(90.5±42.4)mg/kg,而臂丛阻滞组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完全早于氯胺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氯胺酮组心率较注药前显著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注药后有下降(P<0.05),臂丛阻滞组注药前后,呼吸循环基本稳定。结论 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 氯胺酮;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小儿上肢手术

     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以往选用以氯胺酮为主的麻醉,由于静脉全麻操作比较复杂,多次反复注入全麻药,对小儿生理干扰大。2003年以来,对小儿上肢手术我们应用腋路臂丛阻滞,得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年龄2~10岁,体重15~30kg,ASAⅠ~Ⅱ级,了解有无早产史、变态反应史、呼吸困难及缺氧史、有无特殊药物史及麻醉手术史、家族史,有无遗传缺陷病。注意患儿发育情况和牙齿有无松动、扁桃体有无肿大及心肺功能等。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2例,臂丛阻滞组28例。

    1.2 方法 术前30min肌注东莨菪碱0.01~0.02mg/kg,咪唑安定0.1~0.2mg/kg,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7mg/kg,待入睡后入室,开放静脉通道,常规吸氧,采用HP78354 C监测仪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氯胺酮组32例按常规方法施行麻醉,静注氯胺酮1~2mg/kg,必要时追加0.5~1.0mg/kg;臂丛阻滞组28例肌注氯胺酮5~7mg/kg或静注氯胺酮1~2mg/kg基础麻醉,按常规方法实施腋路臂丛阻滞: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肢行军礼状,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麻醉者以拇指按住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在其上缘用6号针头垂直进针,观察针尾摆动至强烈时,针尖稍向头,回吸无血,即缓慢注入盐酸利多卡因8~10mg/kg,内加1:20万U肾上腺素溶液。

    1.3 观察项目 观察围麻醉期氯胺酮的用量、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及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注药前、注药后1min、10min的变化。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氯胺酮的用量 氯胺酮组(90.5±42.4)mg/kg,臂丛阻滞组(40.2±18.0)mg/kg,而臂丛阻滞组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完全早于氯胺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两组氯胺酮的用量、睁眼时间、离室时间 注:与氯胺酮组比较,**P<0.01

    2.2 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氯胺酮组心率较注药前显著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注药后有下降(P<0.05,见表2),而臂丛阻滞组注药前后,呼吸循环基本稳定。表2 两组麻醉方法致围麻醉期心率、血氧饱和度、动脉压的变化注:与注药前比较,*P<0.05

    3 讨论

    氯胺酮静脉麻醉普遍应用于小儿各科多种手术,虽简单易行但其并发症亦屡见不鲜,特别是氯胺酮单独应用时,不仅麻醉效果欠佳,而且不良反应增加,也容易逾量,所以常和其他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复合应用[1]。而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时,小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且柔软,解剖位置易固定且表浅,并不寻求任何异感,具有镇痛完全,肌松满意,方便手术,易于掌握等优点,尤其对于<10岁的患儿很难取得合作及肥胖不合作的小儿也适用。因无需反复注射静脉全麻药,故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小儿术中呼吸平稳,心率变化也没有单用氯胺酮麻醉明显,术后苏醒远比用氯胺酮麻醉早,并少见恶心呕吐之类的并发症。由于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异的抑制和兴奋双重选择性效应,因此氯胺酮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精神性不良反应,包括噩梦、幻觉、谵妄等,而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小儿苏醒期不适感减少[2],也给麻醉恢复期以及术后护理带来了很大方便。

    本结果表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辅以氯胺酮基础麻醉,优于单纯的氯胺酮麻醉,术中呼吸循环平稳,不良反应少,苏醒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但在小儿麻醉中,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3],均应加强呼吸功能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SpO2低于94%者应及时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并在麻醉前准备好抢救药物及麻醉器材,以保障麻醉的安全。

    .【】

    1 郑斯聚,段士明.麻醉药.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98.

    2 孟庆云,柳顺锁.小儿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5.

    3 傅维安,王珊娟,杭燕南,等.咪唑安定或氯胺酮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