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疗法的源流和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静萍,郭海英 时间:2010-07-12
 精油(enssential oils)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出的挥发性芳香物质。芳香疗法正是通过内服或外用,利用吸入体内的植物芳香物质,使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失衡得以恢复。作为最纯净浓缩的植物精粹[1],精油因而成为芳香疗法的核心。随着芳香疗法日益备受青睐,精油的研究应用也愈深广。在我国,精油在美容化工行业应用较多,临床医学研究少见报道。而了解、开发、应用精油,不仅对于攀增的心身疾病患病人群具有重要康复意义和良好应用前景,且开发道地中药精油也有助于中医药和与世界保健趋势接轨。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回顾精油疗法的源流及发展轨迹,撷取精粹,为临床科研服务。

    1  源流

    有史可查,精油最早出现在古埃及,主要用于祭祀,后发展为涂抹护肤,传至希腊,则开始了精油治病和化妆的。古罗马对精油的狂热几乎史无前例。但此时的精油只是用油浸泡芳香植物而成。真正意义上的精油出现于十字军东侵后的阿拉伯国家,1500~1600年间就能用蒸馏法生产出170余种精油。古老的民族医学中如印度和北美印第安,精油也早被重视和使用。1928年Rene Maurice Gatteffosse首次提出AROMATHERAPY(芳香疗法)这一术语后,国外再次重掀精油疗法热潮。

    1964年法国Tean Vanet发表《芳香疗法》专著,将精油用于创伤、烧伤和情感障碍。而英国Robert B Tissenand早在这一领域有所探索。此后,法、意、英家就精油对神经系统和睡眠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984年,日本报道了《芳香疗法的药理效用》和《芳香疗法之技巧》专著。1998年,芳香治疗师有了国家认定的资格确定,并纳入大学正式教学课程。在欧洲的主要国家,精油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的适用范围,日本则专设日本芳香治疗师协会。

    2  精油的成分分析

      精油的成分极其复杂,通常是由萜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酮类、醛类、醚类、酯类等各种物质所组成的多成分混合体,其中以萜烯烃类最为重要。Cattefosse按照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治疗作用进行分类:醇类(强身)、醛类(松弛)、酯类(解痉)、氧化物(祛痰)、酚类(引起兴奋)[2]。具体种类精油的化学组分也有确定:如真熏衣草油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3];石菖蒲油则主要含细辛醚、β细辛醚、二聚细辛醚、石竹烯等化合物[4]。

    3  精油的采集

    日本在精油采集方法上的研究较先进,除了传统的蒸气蒸馏、溶剂萃取外,目前有动态顶空采集法、旋空采集法、固相微萃取等方法[5]。而我国则多采用蒸馏法,近年来超临界萃取法也渐流行。精油成分因采集方法不同会有细微差异[5]。

    4  精油对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

    日本多项研究证明,精油对人的想象力有促进作用[6],对人有抗菌作用[7],对人的情绪影响有镇静与觉醒作用[6~9]。

    5  精油的治疗机制

    精油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10],包括:(1)与人类情绪密切相关的边缘系统;(2)负责调控人体全身的神经化学递质和激素功能的丘脑下部;(3)控制人体注意力和记忆的额叶;(4)整合人体心身活动的网状结构系统。因此,精油可能是通过脑化学作用,从而改善和支持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

    6  精油的临床辅助研究方法

    以人作为试验对象的临床辅助方法[11]主要有皮肤电位(SPL)、伴随性阴性脑电波变化(CNV)、外周血压(PBP)、心率(HR)、皮肤电活性(EA)、瞳孔放大(PD)、脑血流(CBF)、脑电波、脑皮层活性等。

    7  精油不同给药途径和毒性的研究

    精油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肠道、阴道、局部皮肤及吸入等。据已有研究表明,口服精油在其吸收量上居所有途径之首[12]。但从安全角度看,口服用药的潜在毒性最大,肠道次之,阴道、局部皮肤再次之,以吸入法最为安全。有关精油毒性的报道集中在光毒性和致癌性[1],因此对某些精油的临床外用及使用剂量应谨慎。

    8  精油的临床应用

    就现有归纳,精油在国外较新应用[1,2, 12~14]:(1)妊娠分娩:有报道迷迭香油和罗勒油配成浓度为5%的制剂后用于缓解妊娠期第3期的腰痛;玫瑰等10余种精油通过滴枕、按摩、洗浴、滴涂等方法可以改善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并增强宫缩。(2)癌肿:用以改善焦虑,提高身心状况。(3)戒断:吸入黑胡椒提取液可以明显减轻吸烟者对烟草的嗜欲,吸入杏子油结合松弛训练有助于改善暴饮暴食。(4) 动脉压过高:据国外有关报道,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用精油主要有:玫瑰木油、依兰油、大蒜油、万寿菊油、香叶油、甘牛至油和狭叶熏衣草油、扁柏油等。Jolanta报道用以上三种精油配合葡萄籽油作为按摩油按摩患者全身,结果治疗组血压降低,并在睡眠模式、呼吸、末梢血循等症状上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5)肠易激惹综合征:薄荷、甘菊、熏衣草油的混合物有改善作用。

    9  评述和展望

    传统中医理论一直认为香药同源。完善传统芳香疗法也有数千年,但目前对芳香精油的研究和应用发展缓慢,特别是在疾病上被忽略。可喜的是近年来,科研学者对部分中药精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就目前研究成果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癌、抗炎、利胆、抗菌、扩张脑血管、止痛等方面[15]。

    精油相较与传统饮片,优势主要在于高渗透性、代谢快、毒性小,又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达到开窍化浊、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其次,精油可弥补芳香药材煎煮过程中挥发物质散失、影响疗效的这一缺陷,可作现有剂型的有益补充。而我国芳香药材资源丰富[16],对开发精油十分有利。再者,由于几种植物同属一个物种,虽常用名称相同,但化学成分和作用可能不一。所以重视道地芳香药材精油的开发研究,临床才可能更好地推广应用,也有助于道地芳香药材的精加工。

    精油的使用可否结合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如是否与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配合针灸、推拿补泻手法,将精油直接作用于特定穴位上,可能有更好的疗效;在扩大适应证范围方面亦可作进一步探索。再如多种精油配伍使用时,能否用中医八纲辨证来指导筛选药物精油,使其发挥协同作用。此外,每种精油的适用范围和剂量水平应对老、幼、经、孕、皮肤过敏者等特殊人群作精准研究。

    【】

    1  Max S,Watson?OXFORD handbook of palliative care.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6.

    2  王群红,李建宏译.芳香疗法与芳香油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6):326-327?

    3  金建忠.熏衣草挥发性组分的研究.香料香精化妆品,2005,4(9):11-12?

    4  陈可冀.新编抗衰老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1.

    5  洪蓉.日本芳香生理心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3):61.

    6  Toyam as a Ish Itoya?From Several Odor Influences on Human-kind,1999, 202:27-31?

    7  Toshinobu Giga,Yasuki Sa itoh?Aromatherapy and Flavor?香料,1999,201:35-41?

    8  谷田贝,光克?Chemistry and activity of tree volatiles in trace quantities?学会志,1991,37(7):583-589?

    9  吉田?前头部脑波を指标とした香りにょる诱眠效果の检讨(1)?The 33nd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aste and Smell,1999.

    10  汪开治.植物芳香疗法.植物杂志,1998,3(10):18-19?

    11  Gerhard Buchbauer.Method in Aromatherapy Research. Perfumer &Flavorist, 1996,21(2):31-36?

    12  Ron Guba著,李宏译?芳香疗法中使用精油存在的危险性(上).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4(2):24-26?

    13  Ron Guba著,李宏译?芳香疗法中使用精油存在的危险性(下).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6(3):35-36?

    14  Jolanta Basnyet著,李宏译?芳香疗法对动脉压过高的治疗作用-前瞻性临床研究.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12(6):41-42?

    15  张慧,张杰,刘明.芳香疗法溯源及中药精油的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2005,10(18):62-63.

    16  Holmes?The Energetics of Western herbs,199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