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医疗单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富奇,许俊峰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新的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老药新用不断被发掘,药理知识不断更新,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基层医疗单位要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物源性疾病,避免重开药、滥用药,必须要积极开展合理用药。本文就其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供临床用药。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1.1  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  不少临床医生没有严格根据抗生素的适应证,不经化验等辅助检查,简单问一下病情就开药,总认为用抗生素后,心里踏实,而病人也满意。如伤风、感冒、发热等病普遍采用抗生素疗法。还有的迫于病人的强烈要求而违心地使用抗生素。这样不但无效,而且容易增加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1.1.2  对许多抗生素药理特点不熟悉  有些医生对哪些是杀菌类的,哪些是抑菌类的都搞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的却选用抑菌的,能用窄谱的却选用广谱的,能用短效的却用长效的等,这样又怎么能谈上合理应用的问题。
    1.1.3  热衷于用新的,价格昂贵的抗生素  目前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有的医生受利益的驱动,能用价廉的却用昂贵的。也有不少医生用药求新,用量求大,总认为新药疗效好,用量越大,疗效越高。认为药量与疗效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一般来说,药物剂量增大,体内药物浓度愈高,产生作用愈强,但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一定的用药界限,即可导致药物中毒或致使病人死亡。
    1.1.4  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一般感染的病人,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等。一些人总认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把几种抗生素一起应用。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1.1.5  试验性治疗和无性用药  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临床中发现部分医生对一些疾病因不能及时确诊而给病人试验性使用抗生素,还有的不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用药。有的短效抗生素24h本来要用2~3次,在临床治疗中有的只用1次,或用2次,但间隔的时间又短。大家都知道,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2  其他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1.2.1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如:胃舒平与胃复安合用不当,因胃舒平中含有颠茄流浸膏成分,可降低胃复安的胃排空作用,而使疗效互相抵消。胃复安与普鲁本辛合用可抑制胃肠蠕动,与胃复安加强胃排空作用相反,两者共用互相降效。
    1.2.2  两种以上药物配伍不合理,导致毒副作用增强  解热镇痛药与消炎痛药合用,副作用加重。例如:扑热息痛与布洛芬、消炎痛合用后,头昏耳鸣,胃肠道反应加重,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引起胃出血、胃穿孔。
    1.2.3  多种药物合用,产生理化反应  维生素B2与维生素C合用,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而维生素B2为两性化合物,其氧化性大于还原性,两者同服,将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使维生素B2变为还原性B2,而使其失效。
    复方新诺明与维生素C合用。复方新诺明抗菌力强,但其排泄慢,在尿中(特别是酸性尿中)溶解度低,故易出现结晶尿、血尿,而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药物,使尿液酸化,合用后使复方新诺明的副作用加强。
    1.2.4  重复用药
    胃舒平与颠茄合用。胃舒平是含有颠茄的复方制剂,合用没有必要。
    酵母片与维生素B1合用。酵母片含有B族维生素,两药合用造成浪费。
    克感敏与去痛片合用。因两药均含有氨基比林,如合用易形成氨基比林超量中毒,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减少白细胞等副作用。
    牛黄解毒片与黄连上清丸合用。这两种都属于清热泻火类药,均含大黄成分,合用后容易造成腹泻、恶心。
    强力银翘片与速效伤风胶囊合用。这两种药属于伤风感冒药,分别含有扑热息痛成分,合用后剂量加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泻、肝脏损害。
    胃复安与吗丁啉合用。两种药都属于胃动力药,合用没有必要。
    甲氰咪呱与胃舒平合用。此类药都属于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胃舒平含有氢氧化铝成分,可使甲氰咪呱的血药浓度降低,影响疗效。
    1.2.5  药物用法、用量、时间掌握不合理  复方新诺明,每日3次,每次2片,这样使用造成结晶尿和不必要的浪费,此药在体内血中的半衰期是12h左右,正常给药是1日2次,每次2片。
    乳酶生与黄连素或吡哌酸合用,可使乳酶生含的活肠链球菌减少,而使其失去分解糖类生成乳酸,使肠内酸度增高,抑制肠内病原体的繁殖作用。如果合用必须间隔2~3h。
    1.2.6  用药偏滥  不仅抗菌类滥用,而且维生素滥用也较常见,有些医生开的处方有复合维生素B,还加上维生素B1、B2,重复使用。维生素C几乎占处方量的20%左右,不管什么病都用。鱼肝油用量大,时间长,导致病人厌食。维生素E胶丸有时用量大,造成腹泻。
    2  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综上所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怎样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对药理知识的学习  临床医生应做到熟悉每种药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应充分认识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抗生素从药理上分两类,即杀菌类和抑菌类。依据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一类为细菌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苷类;三类为快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四类为慢性抑菌药,如磺胺类药物等。一类与二类联合应用可获得增强作用。一类与三类联合可导致抗菌活性减弱。二类与三类联合可获得相加或增强作用。三类与四类合用则产生相加作用。但应指出,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同类之间的合用,也不尽都是相同的作用,有时也产生抵抗作用,或者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2.2  应用合理的方法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疗程安排要充足,剂量要适当,在用药的过程中,剂量过大常会增加毒性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故应根据机体状况,病情轻重等决定用药剂量,一般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用药剂量要小;一般感染性疾病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脉用药,能用一般或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不联合用药。
    2.3  合理用药  具体一点讲,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用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能用一种的不用两种,能用两种的不用三种。能用普通药治疗的不用昂贵的,如果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一定要按药物的配伍禁忌,科学合理用药。
    2.4  防止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药物浓度过高有密切的关系。在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病人用药反应,尤其要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一定要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必要时做皮肤试验,绝不可忽视,以确保安全用药。
    每个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