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嗜铬细胞瘤术中血压急剧波动麻醉管理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叶林 高连祥 王莹 时间:2010-07-12
异位嗜铬细胞瘤属少见病种[1],在基层,综合性尤为罕见。本院于1990~2004年仅见2例,其中1例术前没有确诊,没有术前准备。术中患者血压由18.7/12.0kPa(140/90mmHg)快速升至36.0/21.3kPa(270/160mmHg),肿瘤切除后又骤降,有5min的时间血压为零。给麻醉管理造成极大困难。现将术中病情变化、抢救及麻醉管理过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体重78kg,身高175cm,汉族。以左中上腹肿物于2004年7月5日入院。患者在左侧脐旁能摸到一拳头大小肿物2年,未引起注意。既往体健,高血压史不详。否认家族性高血压遗传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4次/min,血压20.0/12.7kPa;心电图:正常;X线(胸片):正常;K+、 Na+、Cl-、肌酐、尿素氮化验结果均正常;腹部超声:左中腹脐旁可探及一6.0cm×6.5cm大小实性占位;CT示:左肾下极近腹主动脉旁6.0cm×6.6cm类圆形肿块,其密度均匀。临床诊断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于2004年7月11日9:10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神经纤维瘤”切除术。麻醉前血压18.7/12.0kPa,心率90次/min,术中探查、分离肿瘤,患者血压升高,9:40时肿瘤分离约1/3,心率140次/min,血压升至36.0/21.3kPa,用过度换气、加深麻醉等方法,均不能降低血压,9:50停止手术操作,血压降至24.0/16.0kPa,10:00再次操作,血压骤升至36.0/21.3kPa。当即同手术医生对患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达成共识:患者腹膜后肿瘤,很可能是异位嗜铬细胞瘤。10:06给予小壶滴入艾司洛尔0.2,0.01%硝普钠液静点,40滴/min,10:09血压降至21.3/13.3kPa,心率102次/min,滴速调为20滴/min,10:15血压维持在16.0~18.7/10.7~12.0kPa,心率波动在90~102次/min之间。同时建立第三条静脉通道,11:10肿瘤切除,血压骤然下降(术中出血300ml±)。停用硝普钠,11:15血压监测不到,心率 84次/min,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加10ml生理盐水),同时三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其中两个“三通”行快速推注。11:19血压仍监测不到,心率96次/min,再次推注肾上腺素1mg(加10ml生理盐水),11:20血压2.0/5.3kPa。11:23血压波动在16.0~18.6/10.7~12.0kPa之间,尿量约200ml。20min内快速推注液体1300ml。11:35手术结束。11:43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唤之能睁眼,拔出气管导管。能回答问话,血压20.0/12.7kPa,术中输液累计3900ml,硝普钠10mg,艾司洛尔0.2,肾上腺素2mg。麻醉药:异丙酚0.2、司可林0.1、阿端4mg、芬太尼0.5mg、异氟醚50ml、2%奴夫卡因400ml,术后心电监护48h,心率、血压维持平稳。术后病理诊断:嗜铬细胞瘤(异位)。2004年7月22日康复出院,出院时化验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正常,血压17.3/10.7kPa,心率76次/min。

    2  讨论

    嗜铬细胞瘤属少见肿瘤,人群发现率0.005%~0.1%[1]。异位嗜铬细胞瘤更为少见,仅占该发病率的10%,它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1]。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常见于祖克坎德尔体(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亦存在于心脏、尿道旁的神经节内,而腹膜后椎体旁相对少见[1]。嗜铬细胞瘤的所有症状归于循环中过量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从轻度高血压到重症高血压危象,是这一疾病最一致的表现。在近1/2患者中高血压呈持续性,1/3患者中呈阵发性,在1/5患者中无高血压表现[1]。其他症状包括心悸、焦虑和震颤,亦有表现头痛和多汗。醉方式的选择比较宽泛,而妥善的麻醉管理则显得甚是重要[2]。谢荣教授著述:几乎所有的麻醉药都曾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手术麻醉,而且也曾被认为取得满意的效果。除了不宜与儿茶酚胺配伍的全麻药(如氯胺酮等)之外,任何足以维持一平顺的浅麻醉皆适合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如连续硬膜外、静脉复合或连续硬膜外加浅全麻(气管内插管),均可酌情选择[2]。麻醉管理:除了建立通畅的呼吸通道、通畅的输液通道、通畅的排尿通道、平稳的麻醉诱导和平稳的麻醉维持外,还应重点精心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控制高血压  手术中探查、触摸、剥离肿瘤时,均能使瘤体释放过量的儿茶酚胺进入血液循环中,血压可骤然上升。应迅速采用降压措施,将血压控制在21.3~24.0/13.3~16.0kPa之间。不宜过低,因为此时高血压是短暂的。况且嗜铬细胞瘤患者对这样的血压有一定的适应力。最好使用短效期静脉滴注的降压药物。本例患者,是用0.01%硝普钠液,首先以40滴/min较快速滴入,1min测1次血压,待血压降至21.3/13.3kPa时,将滴速调为15滴/min,仍需每分钟测1次血压,适时调整滴速至血压波动在21.3~24.0/13.3~16.0kPa之间(不超过术前血压最高值)。在较快滴注硝普钠时,一定要严密监测血压,切不能按常规手术麻醉管理那样,5min测1次血压,防止血压降得过低。亦可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总之不宜用长效降压药物。因为当瘤体切除后,血压会快速下降,会给血压维持造成困难。纠正心动过速时,短效的β-受体阻断剂(艾司洛尔)或利多卡因是控制心律失常的最佳方法[2,3]。

    2.2  纠正低血压  术中钳夹或结扎肿瘤静脉血管或切除瘤体后,可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其主要原因是:(1)血容量不足;(2)儿茶酚胺半衰期短(不到1min)[4]。肿瘤切除后,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浓度急速下降,血压随之骤然降低,甚至血压降至零。这往往是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死亡的原因,而很少是由于高血压的不利影响。麻醉医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首先注视手术进度,在钳夹、结扎肿瘤静脉血管时应严密监测血压,在肿瘤切下前5~10min,停用一切血管扩张药物,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每分钟测血压1次;同时嘱咐助手(或护士)抽好一支肾上腺素(加入10ml生理盐水)备用。本例患者当肿瘤切除后,血压急速下降,约5min内未能监测到血压,快速从“三通”推注肾上腺素1mg,4min后再次推注肾上腺素1mg,血压方逐渐回升;同时快速扩容,将血压维持在16.0~18.6/10.7~12.0kPa之间。笔者认为,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比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些,因为此时手术室气氛紧张,医护人员难免有些慌乱,易将药物漏在血管外,若是去甲肾上腺素将会造成皮下组织坏死,所以用肾上腺素更安全。若连续2次推注肾上腺素,血压仍没能回升,应果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2.3  补充血容量  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儿茶酚胺的长期作用,导致血浆容量抽缩。近来的研究指出,不仅血浆容量可以减少,而且红细胞的容积也可下降。术中不宜因有高血压的存在而不予扩容,否则不仅术中的血压不易维持平稳,术后血压将更难维持。本例是壮年,心功能好,血压又低,尿量少,在心电严密监测下,扩容量较大,扩容速度较快,加上血管收缩药物的作用,未出现心衰征象,获得好的救治效果。但对年龄较大的或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应酌情而论,在手术前将导管插置右心房以监测中心静脉压。有条件者留置动脉导管以密切监测血压,防止心衰并发症。术后头24h内需连续进行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的持续监测。本例患者由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致使没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没有适量服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给麻醉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增加了一定的风险。这是需要经验、接受教训的。

  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比较好发的脏器、组织,如心脏、主动脉旁、尿道旁或腹膜后的肿瘤,尤其是伴高血压的患者(本例患者术前达临界高血压标准),应充分做好鉴别诊断。检测24h尿液中儿茶酚胺及香草基苦杏仁酸(VMA)的含量,是诊断或除外嗜铬细胞瘤的最佳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是手术和麻醉安全的必要保证。这是本文经验总结的目的所在。

    【】

    1  王德炳主译.克氏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6-580.

    2  谢荣.麻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7-5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北京:化学出版社,2001,213-214.

    4  上海市实用麻醉学编写组.实用麻醉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