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田茶 李军 韩彩芝 马景臣 齐顺祥 郝志勇 张志勇 陈吉朝 赵卉 张艳红 王锋 张勇 毕胜利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群体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河北省正定县试点乡8个村1~19岁儿童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采用Epi Info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免疫后1~19岁人群HBsAg阳性率由免疫前的9?48%下降为1?46%,抗?HBc阳性率也由免疫前的33?81%降至5?94%,抗?HBs阳性率62?13%,显著高于免疫前水平。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组儿童HBsAg阳性率最低,为035%。母亲HBsAg阳性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而出现HBsAg的机率是母亲HBsAg阴性儿童的33?5倍(OR)。结论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群体免疫效果良好,母亲HBsAg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史是影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远期效果;多因素分析

  河北省正定县从1986年开始对试点乡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迄今已有19年。为探讨乙肝疫苗群体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我们于2005年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预防效果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材料:1983年在河北省正定县检测1~1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3?017人份,其中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48%,38?42%和33?81%。(2)接种对象:1986年开始,选择正定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试点乡的8个自然村,结合逐月计划免疫日程,逐年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2 方法         

  (1)疫苗接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10?μg乙肝血源疫苗,1997~2001年改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地鼠卵巢细胞(CHO)基因工程疫苗,2002年以后使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疫苗。(2)血清标志物监测:2005年,对1~19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进行调查;采集1~19岁儿童血清3?013人份,于11月份使用固相放射免疫(RTA)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别检测HBsAg、抗?HBc、抗?HBs。按全程接种、2针接种、1针接种和未接种分组,比较阳性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3)判定标准:HBsAg的S/N值≥10?0、抗?HBc的CO/S值≥2?0、抗HBs的S/N值≥5?0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Info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         

  至2005年,1~19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剂接种及时率平均分别为68?27%和66?00%;1994年之前,全程接种率为40%~70%,平均为这55?05%,1994年后全程接种率明显上升,平均99?45%,1994年前后全程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2,P<0?001)。1986~1988年期间,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33?70%~46?80%,1988年后逐年提高,1994年后达到95%以上。

  2?2 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表1)表1 实施乙肝疫苗免疫后1~19岁儿童与青少年乙肝血清标志阳性率(略)         

  2005年血清检测结果显示,1~19岁儿童HBsAg阳性率平均为1?46%,与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9?48%比较,降低85?7%(χ2=187?4,P<0?001);抗?HBc阳性率由免疫前的33?81%降至5?94%,下降82?4%(χ2=734?9,P<0?001)免疫后抗?HBs阳性率62?13%,与免疫前比较有较大幅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1,P<0?001)。


 
  2?3  乙肝疫苗群体免疫效果多因素分析         

  (1)HBsAg阳性率:3针全程接种组、2针组、1针组和未接种组分别为0?35%,1?71%,8?00%和8?51%,其中3针全程免疫组最低。父母HBsAg均阳性、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阳性组,其子代的HBsAg阳性率依次为30?0%,17?95%和4?68%,均高于父母HBsAg均阴性组的0?63%(P<0?01);母亲HBsAg阳性者,子代HBsAg阳性率亦高于父亲HBsAg阳性组(P=0?002)。(2)Li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析表明,母亲HBsAg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史对回归方程的贡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引入回归方程;而乙肝疫苗是否及时接种和父亲HBsAg携带状况对回归方程的贡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引入方程。Ligistic回归方程为Ln(P/1-P)e(-3?094?7+3?512?5X1-1?115?1X2)。其中X1为母亲HBsAg携带状况其偏回归系数为+3?512?5(Wald?χ2=66?188?1,P<000?1),是危险因素;X2为乙肝疫苗接种史,其偏回归系数为-1?115?1(Wald?χ2=49?316?0,P<0?001),是保护因素。预测值和观察值的符合情况为符合率88?0%,不符合率为3?8%,有8?2%不能做出判断(表2)。
表2 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参数影响因素(略)

  3 讨论

  WHO报道,在乙型肝炎高度流行的国家,HBV主要是在出生时由母亲传染给婴儿或在儿时被传染,在婴儿出生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减少90%以上的由HBsAg阳性母亲传给子女的发病数〔1〕。河北正定现场自1986年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至今已有19年,1986~1988年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在33?70%~46?80%,第l针疫苗多在出生后1~2个月接种〔2〕,1988年以后首针及时率逐年提高,1994年后达到95%以上。1999年曾对正定县乙肝疫苗接种后14年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表明在免疫后14年时乙肝疫苗对HBsAg的保护率为87?90%〔3〕。本研究显示,免疫后1~19岁人群HBsAg和抗?HBc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免疫前水平,进一步证实乙肝疫苗能有效阻断HBV传播,降低HBsAg阳性率〔4-6〕,儿童HBsAg阳性主要是母婴垂直传播而来。免疫后1~19岁儿童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平均为62?13%,但与免疫前的38?42%比较仍有较大幅度升高。据报道对于基础免疫成功者,即使抗体水平降至较低或阴转,在加强免疫或受到HBV感染时,机体会表现出良好的回忆反应〔7〕。应用Li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母亲HBsAg阳性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出现HBsAg的机率是阴性母亲儿童的33?5倍。3针全程免疫组效果最好,HBsAg阳性率仅为0?35%。免疫后HBsAg阳性的1~19岁儿童主要为母亲HBsAg阳性儿童和未接种者,说明母亲HBsAg阳性和未接种乙肝疫苗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全程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关键。本文结果表明,只要保证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出生24h内及时接种率在90%以上,就能够实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0年全人群HBsAg携带率降至7%以下,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对孕妇进行产前HBsAg筛选,HBsAg阳性的孕妇生产的新生儿,建议于生后24h内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加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将有助于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

【】
    〔1〕WHO.Hepatitis B vaccines[J].WER,2004,79(28):255-263.

  〔2〕谢永富,张勇,邢占春,等.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接种3剂10?μg血源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J].病毒学报,1991,7(增刊):77-79.

  〔3〕马景臣,刘洪斌,张英林,等.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后14年免疫效果考核[J].计划免疫,2002,8(4):181-184.

  〔4〕Hsu H M,Lu C F,Lee S C,et al.Seroepidemiology survey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Taiwan:The effeclt of hepatitis B mass immunization[J].J Infect Dis,1999,179:367-370.

  〔5〕庄辉.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376-377.

  〔6〕WHO.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ssay: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R].Geneva:2001,5,1-15.

  〔7〕袁俭道,于万龙,蔡维一,等.国产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免疫后远期效果及加强接种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2,26.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