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洪国斌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对颈静脉球瘤的作用。 方法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接着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栓塞后一周行手术切除。 结果 3例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栓塞后行手术切除, 均完全切除且出血量少。栓塞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结论 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术前栓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颈静脉球瘤 栓塞 介入

  0  引言
   
  颈静脉球瘤是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统称,属于化学感受器瘤,因其源于神经节旁细胞,故又称神经节旁肿瘤,多为良性[1,2]。颈静脉球瘤临床上少见,其部位隐蔽、深在,其症状往往与局部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故极易误诊误治。目前对于颈静脉球瘤,大多主张手术切除,但颈静脉球瘤血运极其丰富,术中往往发生严重出血,一方面造成大失血,另一方面造成术野模糊,影响手术进行,防碍重要结构的识别,引起误伤。为了减少术中失血,多数学者主张术前应用介入方法行血管栓塞[3?6]。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日益成熟,介入栓塞治疗对于减少颈静脉球瘤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了3例颈静脉球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初步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6月~2003年6月间3例颈静脉球瘤,全部病例均经MRI及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8~43岁,平均40.5岁。病程6~28个月。临床表现有搏动性耳鸣,无明显诱因的耳痛,障碍或丧失,面神经麻痹,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偏斜等。
   
  采用荷兰Philips Integris 3000 DSA设备。常规术前准备,局麻后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导管分别选择至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造影,以明确病变大小、形态、数量、部位、供血动脉等情况,而后行超选择插管至病变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供血分支,先行造影,后行栓塞。栓塞材料选用直径为300~510μm的聚乙烯醇颗粒(PVA)适量,在X线电视的监视下缓慢注入病变供血动脉,至复查造影肿瘤染色不再显示为止。2例患者于栓塞后一周行手术切除,另1例由于外科手术效果令人不满意而行介入栓塞。  

  2  结果
   
  3例颈静脉球瘤,左侧2例,右侧1例,其中2例主要由左侧咽升动脉供血,1例主要由右侧枕动脉的茎乳头支供血。栓塞后肿瘤染色消失,肿瘤供血动脉大多被栓塞。2例于栓塞后一周内行手术,均完全切除,术中出血量约100ml,明显少于另一例(外科手术前未行介入栓塞)的手术出血量约500ml。病理诊断为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瘤体部分坏死及见血栓形成。栓塞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图1  栓塞前肿瘤染色明显(略)  

  图2  栓塞后肿瘤染色消失(略)

  3  讨论
   
  颈静脉球瘤是来源于颈静脉球和鼓室副神经节的肿瘤,其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女性多见,发病年龄40岁左右,病程长且进展缓慢,以搏动性耳鸣或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等。 颈静脉球瘤间质血管丰富,多为扩张的薄壁血窦,甚至成血管瘤样改变;可逐渐增大,侵犯邻近组织。颈静脉球瘤具有多中心生长或多分叶生长的特点,各叶供血动脉来源各异。由于颈静脉球瘤血运极其丰富,故临床上一旦怀疑此病,一般不主张穿刺活检,一经确诊必须进行有效治疗[2]。


   
  目前对于颈静脉球瘤,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方法,但是术中出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大多数临床工作者主张术前栓塞治疗。对疑有颈静脉球瘤的患者术前必须行血管造影检查,先行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造影,以防遗漏多发病灶,明确病变部位后超选择插管至病变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供血分支再行造影。表明:颈静脉球瘤的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如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等,本组病例中2例由左侧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右侧枕动脉的茎乳头支供血。颈静脉球瘤血管造影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它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形态,而且可明确病变的大小、数量、部位、供血动脉等情况,对进一步行栓塞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单支供血的肿瘤,将栓子经供血动脉灌注入瘤体内,即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对于多支供血的肿瘤,应逐一对各供血动脉进行造影和栓塞,若有遗漏则手术中仍将会有出血,肿瘤将继续生长。栓塞材料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明胶海绵颗粒,医用缝合线,聚乙烯醇颗粒(PVA)等。本组病例均采用规格为300~510μm的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PVA的用量则应由术者灵活掌握,笔者认为,栓塞结束的指征有:肿瘤供血动脉的血流明显减慢且出现逆流;肿瘤染色消失等。
   
  文献报道[1],栓塞后并发症有头皮痛,周围性面瘫,舌咽神经麻痹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栓子逆流或经“危险吻合”误入颅内动脉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栓塞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危险吻合,避免异位栓塞。本组病例由于在栓塞过程中实行超选择插管及灌注,并在X线电视下严密观察栓塞情况,严格实行低压缓慢灌注,因而没有发生一例误栓现象。
   
  综上所述,颈静脉球瘤的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术前栓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献】
    [1] 凌锋. 介入神经放射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2?169.

  [2] 黄得亮,杨伟炎,周定标,等. 颈静脉球瘤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20):1381?1384.

  [3] Tasar M, Yetiser S. Glomus tumors: therapeutic role of selective embolization[J]. J Craniofac Surg, 2004,15(3):497?505.

  [4] Marangos N, Schumacher M.. Facial palsy after glomus jugulare tumour embolization[J].J Laryngol Otol, 1999,113(3):268?270.

  [5] 李铁林,段传志,陈志才. 巨大颈静脉球瘤术前血管内栓塞一例[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11(1):25.

  [6] 邓刚,黄祥龙,沈天真,等. 颈静脉球瘤的DSA表现及术前栓塞治疗[J]. 医学机杂志, 1996,2(4):258?260.

  [7] 王智民,王苏峰,张民友,等. 颈静脉球瘤的导管治疗(附2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5,11(8):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