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聂琼芳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健康体检者和105例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对照。结果中风病人特别是中脏腑组多项指标均高于(P<0.05)或明显高于(P<0.01)对照组;中经络组中,气虚血淤型、肝阳上亢型、风痰淤阻型的多项指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中风病的各组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中风; 中医辨证分型; 血液流变学

  对中老年人危害极大的中风,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中风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机复杂,证候变化急,表现多样。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中经络中可细分为气虚血淤型,肝阳上亢型,风痰淤血、痹阻脉络型(简称风痰淤阻型)3型。为了解各证型中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本文对各证型的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采用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标准[1],和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2]。

  1.2  病例选择病例来源于湖北省人民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共105例,均行头部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意外,为急性发病,病程在30 d以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及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05例,其中中脏腑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6~82岁,平均(64.46±10.35)岁。中经络组分3型,气虚血淤型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0~85岁,平均(64.29±12.20)岁;肝阳上亢型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62.04±8.47)岁,风痰淤阻型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6~81岁,平均(63.32±11.70)岁。以上几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健康对照组25例,均为研究期间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3名,女12名,年龄 40~75岁,平均(59.67±10.04)岁。

  1.4  研究方法病人入院后即行中医辨证分型,第2日空腹静采血5 ml,肝素抗凝,用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E-I型锥板式黏度计,在不同档次的切变率获得全血黏度指标。用无锡产WAY-Ⅱ型微量压积仪测定红细胞压积。毛细管加热沉淀法测纤维蛋白原及毛细管法测血浆黏度。统计数据用±s表示,各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中风病中医证型分布中脏腑25例,占23.8%;中经络80例,其中气虚血淤型23例占21. 9% ;肝阳上亢型26例,占24.8%;风痰淤阻型31例,占29.5%。

  2.2  中医辨证之中脏腑组、中经络组(从中经络80例病例中随机选取30例)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

  表1  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01

  2.3  中经络中3组证型的中风患者指标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3组证型的中经络患者多项指标差异显著(P<0.001)。

  表2  中经络3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略)

  与风痰痰淤阻型比较,※P<0.05,※※P<0.001;与肝阳上亢型比较, △P<0.05, △△P<0.00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等各种诱因,导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闭阻或血溢脉外而发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而有神志改变而病重,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医学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其严重程度和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液高黏滞状态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中风证不管何种证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异常增高,与国内报道相符[3,4]。提示血液高黏滞状态是中风的病理基础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中脏腑组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中经络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全血过于浓稠,血液流动性差,脑血流量下降,脑组织受损更严重更广泛,产生严重脑水肿致弥漫性大脑皮层及脑干网状结构破坏而出现意识障碍。中风病人的血沉较正常人升高,尤其以中脏腑病人明显,两组中风病人临床上未发现明显感染征象,有人认为血沉与血黏度,密度和红细胞间的聚集有关,特别与红细胞间的聚集更为密切,红细胞间聚集性增大,血沉也增快,中风病人无感染 征象,又查不出其他活动性病变时,血沉增高可能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有关。
   
  中经络组中,根据临床症候群又可分为气虚血淤型、肝阳上亢型、风痰淤阻型。据笔者临床观察,老年中风病人以气虚血淤多见。本研究观察到,气虚血淤型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另外两个证型,这可能是老年人由于脏气虚衰,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血痹阻,血液更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了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与中风病人的病情有关,与中风证型也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辨证,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血液变学状态。反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的现代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一个指标,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另外,有效地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对预防中风,特别是中脏腑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医药学报,1986,1(2):5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208.

  [3] 程亚德,赵智慧.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12(4):228.

  [4] 饶才辉,刘 燕,李玉玲,等.脑率中急性发病时CV、CY及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中国液流变学杂志,1999,9(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