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见心身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信诚,杨永平,于铁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心身疾病

  心身性疾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极为有关,其机理较复杂,但归结一点,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即“阴阳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能够保持心理卫生,使精神状态即“心神”处于正常状态,邪气一般不易侵入,或虽有七情刺激也不一定能发生心身性疾病。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含义。

    医学也认为心理生理疾患的发病基础之一,是素质,即机体的易罹性。其中即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因素;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特点。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对心身疾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1 常见的药物治法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临床观察,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心、肝、脾功能失调,既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因而在治法上既有单治又有兼治[1]。

    1.1 肝病治法

    1.1.1 疏肝理气法 用于肝气自郁本经,证见胸腹痞满,两胁疼痛。方:木香顺气汤;药:木香、陈皮、枳壳、青皮、川楝子、乌药、砂仁、苍术、川芎、香附。

    1.1.2 疏肝散郁法 用于肝郁不达,气机不舒,证见两胁胀痛走窜,情志抑郁。方:柴胡疏肝散;药:柴胡、炙甘草、枳壳、芍药、川芎、香附。

    1.1.3 平肝潜阳熄风法 用于暴怒之时,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证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中烦热,重则昏不知人。方:镇肝熄风汤;药:淮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白芍、生麦芽、玄参、天冬、川楝子、青蒿、甘草。

    1.1.4 平肝镇逆法 用于肝气情志不舒、肝气上逆。证见呃逆胁胀,恶心、声高而促。方:旋复代赭石汤;药: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炙甘草、大枣。

    1.1.5 清肝泻火法 用于情志不遂,肝经实火。证见口苦胁痛,目赤耳鸣、小便短赤。方:龙胆泻肝汤;药: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甘草。

    1.1.6 疏肝和络法 用于肝气瘀滞过久,络脉不和。症见胁痛身胀。方:复方活血汤;药: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山甲、甘草、大黄(酒浸)、桃仁。

    1.2 心病治法

    1.2.1 补气安神法 用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证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多梦易怒。方:养心汤;药:柏子仁、枸杞子、麦门冬、当归、石菖蒲、茯神、玄参、熟地、甘草。

    1.2.2 补血安神法 用于思虑劳心太过,心血衰少,证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胆小易惊健忘。方:天王补心丹;药:生地、当归身、酸枣仁、柏子仁、麦门冬、五味子、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

    1.2.3 清心火安神法 用于焦虑过度,心火亢盛,证见少时即醒,夜寐不安,口舌生疮,心烦急躁。方:朱砂安神丸;药: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炙甘草。

    1.3 脾病治法

    1.3.1 补中益气法 用于思虑过度,脾虚不运,中气不足,证见气短,懒言,精神疲惫,食少纳呆。方:补中益气汤;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1.3.2 健脾止泻法 用于思虑伤脾,脾虚泻泄,清气不升,证见精神萎靡,食少腹胀肠鸣,下利清谷。方:参苓白术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

    1.3.3 燥湿祛痰法 用于多思善虑,伤及于脾,脾虚湿盛,痰浊内生。证见眩晕、恶心、纳呆、身体困重。方:二陈汤;药: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1.4 兼病治法

    1.4.1 调和肝脾法 用于情志不舒,肝气瘀滞,气郁犯脾。证见胁疼作胀,脘满不食,嗳气频频。方:逍遥散;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1.4.2 培土泻木法 用于木旺克脾。证见每逢精神紧张之时即脘腹作痛、腹泻。方:痛泻要方;药: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1.4.3 泻肝和胃法 用于情志不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胃脘胀痛,恶心泛酸。方:左金丸;药:吴茱萸、黄连。

    1.4.4 抑肝泻肺法 用于肝气犯肺,肺气不得肃降。证见胁痛咳喘,胸痛作胀。方:黛蛤散、泻白散;药: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

    1.4.5 养肝清胆法 用于谋虑过度,肝胆不宁,证见惊悸不寐,虚烦不安,胆小易惊。方:酸枣仁汤;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1.4.6 调和心脾法 用于思虑劳心太过,心脾两虚,证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倦怠乏力。方:归脾汤;药: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人参、当归、远志、甘草、木香。

    1.4.7 心肾法 用于劳心思虑过极、血少精亏、水火不济。证见失眠多梦,心烦不安,五心烦热。方:黄连阿胶汤;药: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2 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

    俗话说:“心病要用心药医”。祖国医学中关于心理疗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非常众多的记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首先应注意了解病人的状态即情志状态和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运用心理疗法达到治疗目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还是以明朝李中梓的论述较为详尽。他在《医宗必读》中说:“所谓病人知情者,动静各有所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言者,危言见非,喜多忧者,慰安云伪,来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深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不同也,……有境缘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或故隐病状,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查也。”

    2.1 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败”目的就是使病人对疾病有认真对待的态度。“语之以其善”意在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便”是告诉病人调养、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是说解除病人各种顾虑和消极的心理状态。

    这种说理开导式的心理治疗,是以认识和行为相结合为特点的,藉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使之转移和消除对病态意念的注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此恢复发病器官的功能,使病痊愈。

    2.2 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心理中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形式。现代医学认为,暗示作用能增进和改进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的心理机能,成为疾病的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暗示既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也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暗示疗法。由于需经过催眠,方法比较简单,应用范围则广泛一些。

    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又分他暗示和自暗示。他暗示是指暗示者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被暗示者,使这个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识和下意识中发挥作用。这种暗示疗法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和应用,并在医疗中切实起到了一定的医疗作用。

    如《奇症汇》中就有用暗示疗法治疗疾病的医案记载:“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病卧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法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既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食,此乃失说物望也,当自睡中涎出便愈。按此症为阳盛则于内,故好大言,而善说吃物。且阳盛则气壅。气壅则脉络不利,故四肢不能动。治说所食之物,而即许食之,使病人心喜,既经所谓喜则气散,然置物令见,却不与食者,所谓食入于阴,长气如阳,故但使其望见,彼见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盍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名,涎出则气自衰,而病自愈也。”这个医案就是医生通过语言暗示来满足病人的食肉要求,但实际上却不给,即“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食。”从而这种暗示方法通过病人的心理来影响心理,最后“当自睡中涎出便愈。”病人也就能下床行动了。

    2.3 以情相胜法 祖国医学中的以情相胜的心理疗法起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之说。在《内经》这一思想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都有所应用。不但在医案上有所积累,在理论上也有丰富与提高。其具体内容如下: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欢乐戏如虐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祸起仓促之言不止。思可以胜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怒可以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以抵消其情志上的所过,使情绪恢复和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但可以治疗心因性疾患,对心身性疾患的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如对厌食症的治疗,朱丹溪曾有一医案记载:“一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因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床卧,此思气节也。药难独治,和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时,令人解之,举药一贴,即求食矣。盖脾主思,思过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木,木能克土,木气冲发而脾土开矣。”

    《医方考》中亦有一案:谭植,素谨言,为韶州左,一日会堂属官,筵中有罗卜颇大,众慕之,谭曰:尚有大如人者;众人皆笑以为无,谭曰:人不见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语之,宜其以吾言为妄且笑也。因而忧愤,连日不能食。其子煌,读书达事,思父素不轻言,因愧恼成疾,必实所言,始可疗病。遂遣人至家,取罗卜如人大者,至官所,复会堂属,强父扶疾而陪,酒至数巡,已车载大罗卜至席前,众皆惊讶,其父大喜,蕨且疾愈,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古代名医华佗也有用激怒治病的医案,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一个太守,因忧伤郁结而患病,久治不见好转,后经华佗诊视,认为服药无效,如果使他勃然大怒,病倒反而就会痊愈。于是华佗竟想了一个办法,故意收了太守的许多诊金而不给太守开方用药。后来华佗竟不辞而别,还留下一封书信大骂太守,太守闻讯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可是已经不及了,于是太守愈加愤怒,竟气得吐出许多黑血。黑血一去,太守多年的沉痼顽疾也随之痊愈。

    “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与现代心理论在某些方面是颇相一致的。精神病专家沃尔夫在1958年发表的《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中说:“如在出现激起焦虑的刺激同时,作出对抗焦虑的反应,刺激与焦虑的反应。”由于精神性疾病可以引起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又诱发各种躯体性疾病,这在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性疾患,”因此用以情胜情方法,“作出对抗焦虑的反应”,通过情绪对抗来治疗“心身疾患”,使躯体症状消失,这实际上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馈作用,寓含着一定的医学道理。

    2.4 安慰剂疗法 20年前,某市剧团一大提琴手,被其同事用道具老虎惊吓后,经常疑神疑鬼,哭笑无常,摔打物品,中西药品治疗无效,家人邀余诊治。笔者先嘱家人和同事告诉患者:我是名医,专治此病,百分之百有效。给患者望、闻、问、切后,取出精致小巧玲珑盒子,仅有4片药。告诉病人,每周服1片即可。病人服用后,顿感浑身轻松愉快。1个月后随之而愈,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笔者在治疗中所使用的特效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高级的药品,而是普普通通的含片。目的是先导向病人迷信于我,使病人达到“药到病除”的心理安慰感。心病一除,诸多症状皆愈。这就是应用安慰剂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安慰剂”本身并无治病的药物功能,但能够满足病人心理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客观效果比药物还灵。

    2.5 精神转移法 《内经》早有论述:“哕,大惊之,亦可已。”哕是指打呃逆,用惊吓的办法分散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膈肌痉挛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据《仪真县志》记载:明代眼科医生李瞻,曾治一红眼病人。其患者不但火气大,而且性情急躁,他越是着急治愈眼疾,或红眼病愈是加重。当李瞻诊查后,告诉病人:你的眼病并不难治,就怕是眼睛的毒火将于10天之内流窜到屁股上,屁股将生一个很大的脓疮。这病人久闻李瞻医生医术高超,相信了他的话,使将对眼病的担忧焦急转移到了屁股上了,每天要看好几次,屁股上生没生疮,一连吃了几天药后,红眼病好了,当别人问其缘故,李瞻达到:“性情急躁的人患病,每欲急愈,结果火上攻于目,红眼病就不容易好,我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考虑下边有没有病,眼病就容易治好了。”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用心理转移疗法可以消除病人的思想负担,促使其精神愉快,振奋精神状态,往往能调动病员自己本身的抗病能力,增进食欲,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疾病的受到抑制。从而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2.6 气功疗法 气功方法颇近似于现代心理疗法中的“自我调整疗法”,所谓“自我调整疗法”就是根据一套特定的顺序,以机体的一种反应去改善肌体另一种反应。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身体过程,以改善生理机能。但是有一点应当指出,气功疗法并不完全等于心理疗法,它比近代“自我调整”的心理疗法要复杂得多。

    《内经》中的“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对气功的最早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它的研究,愈见其深。近年来我国气功在临床上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并做了不少科学研究,实践证明,气功对于许多心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气功的种类很多,有站功、坐功、卧功、行功,虽然种类繁多,功法各异,但就练功方法来说,无外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三个方面。关键又在于“松”、“静”二字。放松和入静是练功的根本。

    “放松”就是要求肌肉、肌腱、筋膜等都放松。“入静”就是指意念入静;排除杂乱无章的精神的活动,使精神集中和专一。通常应用的功法有内养功和放松动。

    具体做法请参照有关气功书籍。

    3 体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日益加重,从而使心身疾病为代表的紧张性疾病也在迅速增加。心身医学在临床上已开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心身疾病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在近代一直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从中医角度潜心研究“心身疾病”的课题,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
     1 于铁.常见心身疾病中医证治概要.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