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锋 时间:2010-07-12

【摘要】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痰瘀阻络是本病的重要证型之一,研究其病机对准确辨证、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医学认为,心调节津液代谢,痰浊的产生与心密切相关,痰瘀互结是胸痹的致病原因和病理产物。医学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和糖代谢障碍均与痰浊产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  心痛/中医病机;胸痹/中医病机;痰瘀阻络;痰浊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多年来对其病因病机及一直以血瘀论治为主。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动物和高脂肪类食品的摄取过多,生活上好逸恶劳,环境的日渐污染,使中医证候分类发生了变化,本病痰浊证比例日渐增加[1]。现就胸痹痰瘀阻络证的病机作进一步概述。

    1  祖国医学对痰瘀阻络证的病机认识

      心神对津液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一方面,心可温肺助脾,输布水液。心肺分主气血,心脉通畅,肺气宣降,气推血行。心居胸中阳位,不仅温煦上焦,且可下暖中州。脾土得心火之温,津液生成运行不止。而脾胃运化,需心火下济。心阳虚衰,推动无力,脾气无以蒸腾气化、布散内外,津液凝而成痰。另一方面,心阳可下暖肾水,化气行津。心下合小肠,分别水津,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需得心火之助,方能行其分清泌浊之职。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一是作汗外达,一是下输膀胱为尿。而汗为心之液,心阳蒸津为汗,心阴充津化汗,心之功能正常,阴阳气血相互协调,汗液排泄亦有度。尿的形成和排泄主要靠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其职虽在肾,其主却在心,心之主持失职,亦可致津液排除障碍,积聚为痰。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心阳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阴是血液生成的源泉。心阳不足,推动无力,则血停而为瘀;心阴不足,血液生成减少,运行迟滞,亦可致瘀。瘀血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痰、瘀一经形成,往往缠绵难愈,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常相互转化。若津液停聚,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阻脉络,血滞则瘀,痰夹瘀血,窠囊遂生;若血瘀脉中或溢出脉外,停而为瘀,阻滞气机,水湿亦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而心阳为推动津血运行之动力,心阳虚衰,推动无力,痰瘀易生,亦常互化;心阴内耗,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燔灼血液为瘀,痰瘀同生。可见,心病尤易痰瘀同病。

    2  现代医学对痰瘀阻络证的病机认识

    2.1  脂质代谢    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高血脂为血中痰浊”这一理论已被大多数临床与实验研究所证实,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2],其原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内因多责之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气化不利,则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谷没有转化精微为人体利用,反而酿生痰浊。中医学理论中“脾”的功能涉及到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肝脏功能异常可致脂质代谢紊乱,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可发生内源性高甘油三脂(TG)血症[3]。由此可见,现代医学肝脏和胰腺功能异常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是中医脾失健运、内生痰浊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医学理论中“肾”的某些功能可归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其功能失调(肾虚)影响肝脏和胰腺功能,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是中医脾肾相关而以肾虚为本在痰浊生成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医学认为血清脂类异常是痰浊证的生化基础,血脂升高可视为血中之痰浊的微观显现。

    2.2  血液流变学    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痰浊证患者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高凝高黏状态。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是津液的病理产物,其性属阴,有黏腻滞涩之特点,与脂质有类似之处。高脂血症一则可直接增加血浆黏度,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用于轴流成分(红细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胆固醇能使红细胞的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低下,因而不能顺利通过微循环,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张太阳[4]检测痰浊证冠心病(CH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发现痰浊证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王东生等[5]对310例痰浊证CHD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发现痰浊证患者较非痰浊证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增高,血沉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比容升高,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因此,从血液流变性角度可认为,血浆成分的异常(主要与TG升高)以及由此导致的血浆流动性降低、凝集性增高的状态是痰浊证CHD的物质基础。

    2.3  糖代谢     CHD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SR)及代偿性高胰岛素(Ins)血症,这在CH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机制不明且并非所有CHD患者都存在ISR[6]。痰是人体脏腑气血不和、津液失其健运的产物。痰本于气血,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赖于脾的运化、肝的疏泄等各脏腑的协调运作。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主要在于机体供能物质血糖、血脂的代谢过程,而水谷不化气血则变生痰浊,也应反映于糖、脂代谢上[7]。毛威等[8]对50例CHD患者辨证分型后测其空腹血糖、Ins浓度和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显示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I较健康组和气阴两虚型降低,IAA阳性率则增高,而Ins浓度仅在心血瘀阻型增高,即CHD的不同中医证型中,ISR主要存在于心血瘀阻型患者中,痰浊壅塞型的ISR可能主要系肥胖所致。而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R部分与IAA相关,故CHD患者的抗ISR可能主要应针对该两型施行,而这两型的辨证也可以ISI作为客观分型依据。

    3  小结

      传统中医对胸痹多以血瘀论治,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痰浊证比例大量增加,众多学者认为血瘀的同时必有痰浊的存在,化瘀必兼祛痰。深入探讨从痰瘀论治治疗冠心病对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
  [1]史海波.胸痹心痛中医治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424?425.

[2]宋剑南.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71?74.

[3]张 锐,杨 溢.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关系的研究[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1):14?15.

[4]张太阳.益气祛痰法治疗痰浊型冠心病临床研究[J].诊断与治疗,2001,12(2):68?69.

[5]王东生,袁肇凯,李建玲,等.冠心病痰瘀病理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109?111.

[6]唐 巍,遇 红,李红涛.冠心病患者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中医证候类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53?55.

[7]Henriksen EJ Jacob S,Augstin HJ,et a1.Glucose tans?port activity in insulin?resistant rat muscle,effects of antagonism[J].Diabetes 1996,45(1):125?128.

[8]毛 威,叶 武,刘 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