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文献研究现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罛羽,年莉 时间:2010-07-12

【摘要】  《内经》首次系统创立经络学说,并提出了络脉的概念。但是,《内经》中的络病和今天的络病含义还不完全一致。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

【关键词】  络病学;《内经》;经络

      络病学说在中医研究领域里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内容。从古至今很多记载也从基础理论、诊断、等各方面说明古人也在逐步认识络病。近20 年来,诸多学者在络脉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作了较多工作,对络脉及络病的内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提炼出一系列关于络脉及络病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表述。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这些研究促进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也更好地指导了临床,从而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进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于络病学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两方面作了归纳:一是针对性比较强的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二是现代学者对古文献的研究利用。

    1  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

      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叶天士和他的医案上,而其他古籍和医家涉及络病的研究比较零散。

    《内经》首次系统创立经络学说,明确提出“经络”概念,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循行路线,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提出了络脉的概念,记载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提出诊络方法与络病治法,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内经》中的络病和今天的络病含义还不完全一致。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也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叶天士深得其中奥妙,说:“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1],可见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从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临证指南医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叶氏创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形成继《伤寒论》之后外感温热病的重大学术。而关于内伤杂病治疗他则继承《内经》络病之说、仲景络病证治的用药经验,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叶天士“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思想和多角度的治疗方式更彰显了络病的丰富内涵。其辛味通络、虫类通络、络虚通补等治法用药,使仲景治络之法更为系统。叶氏的络病治疗常用于中风、痹证、症积等内伤疑难杂病,其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显然也吸取了络病学说的学术思想,从而使络病学说既指导内伤疑难杂病又指导了外感重症的辨证和治疗,使络病学说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与进展。

      也有学者认为:叶天士创络病之说,不仅在内伤杂病方面,也在于对温病理论中温热之邪初在气分渐入血络之说及温邪入络治疗的创新[2]。

      吴氏认为:络病学说形成发展有三个里程碑:一是《黄帝内经》;二是《伤寒杂病论》;三是叶天士及其医案医话,这也标志着络病学说已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3?4]。

      叶天士之后,清吴鞠通尊叶氏为师,在络病治疗方面继承其思想并发扬奇经理论,善用旋覆花汤横通肝络,善用辛散之品。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的许多治瘀名方都受到络病学说的影响。王清任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法。

      提及络病学说的,不能离开经络学说和络脉。从大量针灸学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络病的记载:如《针灸大成》中继承《素问·缪刺论》,完善缪刺治络病,并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之说。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宋代的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家道贫寒,笃志经史,曾举进士,官集贤殿学士。许氏归隐后潜心岐黄,钻研方书,精益求精,活人不可胜计。一生著作颇丰,尤以《伤寒论著三种》及《普济本事方》称誉医林。其对伤寒和杂病的证治阐发则是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学者认为络病的提出虽见于清代叶天士,溯其本源,实则许叔微开其先河[5]。许叔微创交加散“治妇人荣卫不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血少,结聚为瘕”及“寻常腹痛”,药用生地黄和生姜。而《临证指南医案·产后》云:“冲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今产后体虚兼瘀而痛,法当益体攻病,日期已多,缓治为宜,生地、生姜、牡丹皮、琥珀末”。此方正是交加散加了牡丹皮、琥珀末而成。叶氏说:“此苦辛偶方,加入丹皮以通外,琥珀以通内,所以取效”。可见,叶天士的治络病思想亦受许叔微治杂病使用温润补精、虫蚁峻药之法的启示。

    2  学者对古的研究利用

      笔者对期刊杂志中关于络病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于络病的文献引用涉及数十种古籍,最多的还是出自《内经》,其次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医话;另外,《金匮要略》的内容也较多。从时间上来讲,叶天士以前除《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外还有一些论述涉及络病,散在于各朝代的多位医家及其著作中,仍可看出那时古人已对络病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中很多与经络学说及针灸关系密切,而且对于内伤杂病中络病的认识确实不够系统。到清代叶天士的医案医话中则大多相关内容在于对内伤杂病的认识上,同时也推动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发展。叶氏对络病的认识确实更深入,更系统。叶天士以后,有很多医家重视对络病的认识,看到其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而对其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近代及现代著名医家中,张锡纯、丁甘仁、秦伯未、赵锡武、关幼波等人,也为络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展望

      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可以在方向上指导中医研究的发展。络病的研究今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它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和细致,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络病思想源远流长,要全面地其内容及发展沿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得细致全面才能更充分的提取古医籍文献中的精粹,更有益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后学者的吸收利用。

【文献】
  [1]叶 桂.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李孝刚.叶天士络病新议[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72?73.

[3]吴以岭.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J].疑难病杂志,2004,4(3):89?91.

[4]吴以岭.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J].疑难病杂志,2004,6(3):149?151.

[5]徐保来.许叔微学术思想管窥[J].河南中医,2005,25(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