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从新》中落得打的考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华青 时间:2010-07-12

【摘要】    落得打是民间跌打损伤的要药,清·吴仪洛《本草从新》首载,经考证,笔者认为,吴仪洛所说的落得打,应该为今伞形科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为多年生草本,即鹅脚板、苦爹菜。

【关键词】  吴仪洛 本草从新 落得打

  落得打,为民间治跌打损伤要药,《本草从新·卷一·草部·山草类》载有“落得打”一药,全文如下:“落得打,宣、行血止血。甘平。治跌打损伤及金疮出血,并用根煎。能行血,酒炒;又能止血,醋炒。或捣敷之,不作脓。苗高人许,叶如薄荷,根如玉竹而无节,捣烂则粘。”[1]

    吴仪洛,为清代乾隆时医学家,字遵程,浙江海盐澉浦镇人。先世藏书甚富,且多为海内稀见医书。幼习举业,旁览医籍,积四十年之功力,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撰成《本草从新》十八卷,采录药品七百二十多种,是一部在汪昂《本草备要》基础上加以重订的药学专书,其收录药品比《本草备要》增加五分之二,凡日常已经使用的药物而《本草备要》未列入的,都可检得。落得打是当时民间草药,从不见经传,为本书首载。

    当今落得打药材,其基原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an,又名崩大碗、马蹄草、雷公根、铜钱草、蚶壳草、马脚迹、地棠草。其形为匍匐之小草,茎细长,伏地延伸,绿色或稍带紫红色,节上生须根。单叶互生,有长柄,长1.5~7cm,叶面光滑,下面有细毛。夏季开花,花淡红紫色,3~6朵集成头状伞形花序,生于叶腋,果实扁圆形,紫红色。根圆柱形,长3~4.5cm,直径约0.1~0.15cm,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气特异,味微辛。对照《本草从新》所载“落得打”的描述,除了叶形勉强可以说“叶如薄荷”,边缘钝齿状外,与其他关于形态的描述均不相符,显然二者并非一物。

    在当今浙江民间,被称为“落得打”的草药还有二种。

    一为菊花三七。为菊科植物三七草 Gynura segetun(Lour.)Merr,宁波、普陀二地称其为“落得打”。植株高达3尺,合乎“苗高人许”,但其叶形大,长8~24cm,宽达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具疏锯齿,先端短尖或渐尖,叶片两边均平滑无毛,完全不符合“叶如薄荷”的描述,根呈拳形肥厚圆块状,也与“根如玉竹”不符。所以亦非《本草从新》之落得打。

    二为蒴。为忍冬科植物蒴 Sanbucus javanica Reinw,奉化、嵊县、余姚、宁波等地均称其为“落得打”。本植物为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3尺至6尺,茎直立,粗壮,皮上有突起的条纹,超过“苗高人许”。叶对生,羽状复叶,每一张复叶有小叶5~9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3寸,叶边有锯齿,叶脉上有毛,也全然与“叶如薄荷”不符,地下根茎横行有节,也不符合“无节”的描述。因而,也不应是《本草从新》之落得打。

    考落得打一名,在稍晚于吴氏的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收载,《卷五·草部下》“落得打”条:“一名土木香、山雄黄、五香草。《从新》云:近处有之,苗高尺许,叶如薄荷,根如玉竹而无节,捣烂则粘。按:《从新》所说似今人名为紫接骨者。”[2]对照《本草从新》落得打的描述,二书是相符的,但有一关键字,赵学敏作了改动,“苗高人许”改为“苗高尺许”。人许高的直立草本,就变成了尺高的小草,赵氏还加了按语:“《从新》所说似今人名为紫接骨者。”紫接骨,赵氏本草《纲目拾遗》也有记载,《卷三·草部上》“紫接骨”条载:“生山上,与麻衣接骨相似,而叶茎俱紫,治跌扑劳伤损瘀。”并摘引“汪连仕”所云:“金宝相,一名金钵盂。罨金疮之圣药。又能散风透脓,一夜即透,其叶如蝴蝶花,根如商陆,即皱皮葱。今呼麻衣接骨。”并且加了按语,“敏按:汪所论,当又是一种,亦非荔支草,而又不是似牛膝之一种接骨也。”[2]从赵氏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接骨草”,就有好几种,但其描述全然与《本草从新》落得打对不上号。可见赵学敏并不认识落得打这种植物,由于其从未见过这种落得打,所以无法补充新的描述内容,只凭推测它“似今人所名为紫接骨者”。

    在这里,难能可贵的是,赵学敏收集到当时民间流行的三个落得打的别名“土木香、山雄黄、五香草”,这给我们今天对《本草从新》所记落得打原植物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三个别名,是关于本药的特殊气味。据此,笔者认为,吴仪洛所说的落得打,应该是当今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30cm,合乎“苗高人许”。基生叶常为单叶,具长柄,叶片卵心形或圆心形,长4~6cm,茎下部叶俱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逐步过渡到三全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锐而深的缺刻或牙齿,各裂片表面粗糙,下面叶脉上有柔毛。茎上部的叶披针形,全体被柔毛或绒毛,与“叶如薄荷”的描述是相符的。根圆柱形,黄褐色,无节,亦合乎“根如玉竹而无节”。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符合“近处有之”。全草含挥发油,果含芳香油,根有股羊臭气,所以会“捣烂则粘”,因而根在秋后采挖时,要晒干防蛀。该药又名鹅脚板、苦爹菜,通称百路通、八月白、辣根草、羊腥草、斑道镜、三十六好,浙江泰顺称为山雄黄,广西称其为香草。正因为全草含挥发油,挖取根时有股特殊的臭气,所以民间才会有土木香、山雄黄、五香草之称呼。当今浙江民间以本品“治跌打损伤,取鲜全草加白糖、烧酒少许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水煎,黄酒冲服。”[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更记载本药“辛甘,微温。散瘀,消肿,解毒。治毒蛇咬伤,蜂蛰伤,痢疾”[4]。

    综上所述,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所载的落得打,应为今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即鹅脚板、苦爹菜。

【】
    1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2:36.

2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五[M].排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5,90.

3 浙江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卫生局编.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二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0:140.

4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