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卵磷酯对内皮细胞CD73的调节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群英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腺苷 内皮细胞 胞外5??核苷酸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细胞培养皿、培养液及细胞柱购自Promocell公司;试验所用试剂乙烯单磷酸腺苷(eAMP)、溶血卵磷脂(LPC)、白屈菜赤碱、AOPCP (α? β?甲基腺苷?5??二磷酸)、NBTI (n?硝基苄基?硫代次黄嘌呤核苷)购自 Sigma 公司. 

  1.2方法方法

  分离培养PAEC, 所得第三代PAEC用于实验. 采用Deussen等[1] 首先描述的细胞柱方法,分析测量PAEC的腺苷分泌. 本文进行两组实验,每组采用10个细胞柱. 每3 min持续收集一管流出液,每组观察对象收集5管流出液. 一组细胞柱中先后泵入eAMP(5 μmol/L),腺苷膜转运抑制剂(NBTI,1 μmol/L), LPC(25 μmol/L) 及胞外5??外核苷酸酶抑制剂(AOPCP,50 μmol/L). 另一组细胞柱按顺序泵入以下试剂:eAMP(5 μmol/L),NBTI(1 μmol/L),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白屈菜赤碱(100 μmol/L),LPC(25 μmol/L). 应用高性能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腺苷及乙烯?腺苷含量. 提取细胞柱中所有的PAEC,以Lowry 等[2]所描述的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

  2结果

  两组细胞柱在仅泵入eAMP时细胞柱中PAEC合成产生内源性腺苷(5.0±1.8) pmol/ min﹒mg-1. NBTI使此值显著升高至(9.7±3.9) pmol/ min·mg-1 (P<0.001,vs 对照). 第一组细胞柱在泵入 LPC时,此值进一步显著升高至(103.5±36.3) pmol/ min·mg-1 (P<0.001,vs NBTI时). AOPCP使其显著下降至(2.5 ±1.1) pmol/ min·mg-1 (P=0.001,vs LPC时). 同时测得eAMP转换生成eAD的比率在对照情况下为32.7%±16.1%,注入NBTI后,此比率为34.1%±13.2 %,与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s 对照). 当泵入LPC后,此比率显著升高至67.2%±12.0% (P<0.001, vs NBTI时). AOPCP使此比率显著下降至2.3%±2.1% (P<0.001, vs LPC时).在另一组细胞柱中,在泵入PKC酶抑制剂白屈菜赤碱后再泵入LPC时,PAEC自身合成腺苷为(15.6 ±7.3) pmol/ min·mg-1,与其前仅泵入NBTI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s NBTI时).此时eAMP转换生成eAD比率为35.0%±2.8%,与前一情况下相比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vs NBTI时).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腺苷参与缺血预适应及后适应,有极强的心脏保护作用[3],从而使体内腺苷的分泌及其调节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腺苷可经细胞膜在细胞内外之间转运,且在细胞内迅速代谢,难以准确测定细胞外腺苷合成变化,故关于胞外腺苷分泌及CD73活性调节的数据较少. 本研究采用AMP及腺苷的相似化合物eAMP对CD73活性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NBTI抑制腺苷的膜转运后,腺苷分泌率较生理情况下升高近一倍,表明生理状态下,细胞外生成的腺苷近一半被转运入细胞. 其原因可能为细胞内腺苷快速代谢,造成细胞内外腺苷浓度阶差,使细胞外腺苷顺此阶差转入细胞内. 此结果与本研究小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研究结果一致[4]. 而泵入NBTI后eAMP转换生成eAD的比率与模拟生理情况下相比无改变,表明eAMP及由其经CD73转换生成的乙烯?腺苷不能转运入细胞膜,注入eAMP后测定生成的乙烯?腺苷可很好地反映CD73的活性. 给予PKC兴奋剂LPC,使PAEC合成内源性腺苷及eAMP转换生成eAD的比率均显著增加,表明LPC可以兴奋CD73,显著增加细胞外腺苷分泌. 本研究在10个细胞柱试验中以白屈菜赤碱抑制PKC后,再观察LPC对CD73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此时LPC对CD73的兴奋作用被消除,PAEC自身腺苷分泌率及eAMP转换生成eAD的比率与泵入LPC前无显著变化. 从而进一步证明LPC兴奋CD73的作用是通过PKC而产生. 在泵入AOPCP使细胞的自身腺苷分泌率及eAMP生成eAD的转换率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细胞外腺苷是经CD73合成的.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PAEC腺苷细胞内代谢非常迅速,从而使生理状态下腺苷由细胞外转入细胞内;(2)LPC可兴奋PAEC细胞外5??核苷酸酶,增加腺苷分泌;(3)LPC兴奋CD73的作用与PKC有关.

【】
    [1]Deussen A, Bading B, Kelm M, et al. Formation and salvage of adenosine by ma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Am J Physiol, 1993, 264: H692-700.

  [2]Lowry O.H, Rosebrough N.J, Farr A.L, et al. 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J]. J Biochem, 1951,193: 265-275.

  [3]Morrison RR, Tan XL, Ledent C, et al. Targeted deletion of A2A adenosine receptors attenuates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myocardial postconditioning[J]. Am J Phsiol Heart Circl Physiol, 2007, 293(4):H2523-9.

  [4]张群英,Deussen A.人血管内皮细胞中腺苷代谢的定量研究[J]. 应用生杂志,2005,11: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