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汪玲华, 范海虹, 静进, 欧婉杏, 查彩慧, 王蓓

【摘要】  【目的】 探讨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工具对试验组3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和正常对照组38例学生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个分量表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虚假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存在问题。

【关键词】  网络成瘾; 心理健康; 个性特征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IAD最早是由美国纽约的精神病医生Goldberg针对网络相关障碍提出来的[3],后来匹兹堡大学的Young教授提出的问题性的网络使用及Hall等提出的网络行为成瘾/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则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称谓[4]。网络成瘾与其他行为障碍一样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及机体带来很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5,6],而青少年又是网络成瘾的好发人群,国内报道15%的青少年有网络成瘾行为[7]。目前已引起医学界和界的高度关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试验组:来我儿童求戒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30例,男29例,女1例。入组条件:①年龄10~16岁;②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③无精神病史;④调查评价病前IQ在正常范围。本研究采用Young提出的十条诊断标准:①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上网;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⑤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⑥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⑦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⑧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⑨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⑩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十条中有过四条以上,便诊断为网络成瘾。

    正常对照组:在广州市某小学及中学随机抽取对照且回收资料完整的38例。男37例,女1例。入组条件:①年龄与性别与病例组按1∶1匹配;②无精神病史;③无躯体疾病;④IQ在正常范围;⑤排除网络成瘾诊断者。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被测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采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为工具,由专业医生统一指导,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变量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结果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SAS、SDS标准分得分比较

    IAD组SAS得分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DS得分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2.2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分值比较

    EPQ结果显示: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AD组的P、N、L量表分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2)。

    3   讨   论

    网络是一种行为环境,与人的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互动,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网络游戏必须积极主动地操作,易于全身心投入;在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与网友作伴有认同和归属感。耿耀国等[8]从临床心的角度研究网络成瘾行为时,发现这些人一般都有抑郁、害羞、社会恐惧、自我控制失调、注意缺陷等心理疾病。研究还发现,网络成瘾者多伴随有低自尊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IAD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抑郁自评量表分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成瘾行为的青少年存在有情绪障碍,IAD患者难以控制对网络游戏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任何别的活动,社会功能受损;离开网络游戏就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焦虑、易怒,患者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池桂波等[9]在广州和澳门对1 231位青少年游戏成瘾的调查中,玩电子游戏1185人(占89.7%),成瘾77人,成瘾率6.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调查德州市中学生迷恋网络行为报告率为19.23%,其中男生为21.73%,女生为16.40%,上网玩游戏为53.57%,聊天36.07%,看节目6.43%,上网学习、查资料3.95%[10]。Dorman[11]研究发现在游戏的刺激下变得兴奋,能量过度释放以致不能维持睡眠周期,患者在戒断电子游戏活动中出现失眠、头痛、注意不集中,消化功能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Boron等[12]报道,患者主要表现为寻求电子游戏活动的行为,这与寻求药品的行为类似,为了获得电子游戏的活动,甚至可以不择任何手段,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欺骗父母索取钱以达到玩电子/网络游戏的目的,造成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丧失人格和自尊。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四个分量表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虚假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网络成瘾青少年人格向渴望刺激,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掩饰说谎方向偏移,王济中[13]有类似报道。本研究有两例患者因网络成瘾并发精神障碍,出现思维紊乱、幻觉、情感淡漠、语言贫乏等症状。IAD组在EPQ量表中的神经质维度上分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神经质的人更易成瘾,因其自尊心低,更倾向在网上寻找成就感;他们的强迫特征使其反复遭受戒网的失败。

    有学者认为IAD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如5-HT分泌减少,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14]。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内脏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

    因此,本文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IAD患者的脑电生理状况、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状况以及注意力、智力的状况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ehavior, 1996, 3(5):75-79.

刘小红,李兴民. 儿童行为医学 [M]. 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3:254.

颜世富. 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8-246.

OOKITA S Y, TOKUDA H. A virtual therapeutic environment with user projective agents [J]. 2001, 4(1):155-167

NG B D, HASTINGS P W. Addiction to the nternet and online gaming [J]. Cyberpsychol Behav, 2005, 8(2):110-113.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n ew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ahav, 1996, 1(3): 237-239..

石庆馨,周荣刚,葛燕军.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之间的关系 [J]. 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7): 453-455.

耿耀国, 李 飞, 苏林雁,等.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 [J]. 中国临床心杂志 ,2006,14(2):153-155.

池桂波,王声勇,赵德龙.广州和澳门青少年电子/电脑游戏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22(4): 310-311.

冯秀荣,孟宪新.德州市中学生迷恋电脑网络行为现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3(25):585-586.

DORMAN S M. Video and computer game effect o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 [J]. J Sch Health, 1997, 67(4): 133-136.

BORON J,ZYSS T. The world of compluter games;a demographic study on prevalence of computer players in secondary students [J]. Psychiatry Pol, 1996, 30(2): 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