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西沙比利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陆杨春,马盛优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兰索拉唑、西沙比利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方面的疗效。方法 将436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兰索拉唑组:加用兰索拉唑15mg,每天2次;西沙比利组:加用西沙比利10mg,每天3次;联合组:同时给兰索拉唑15mg,每天3次,西沙比利10mg,每天2次。此基础上均给予原发病的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原发病的治疗。观察四组脑卒中病人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三组与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低,兰索拉唑组和西沙比利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当(P>0.05)。西沙比利组和联合治疗组出现便秘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兰索拉唑组(P均<0.01)。结论 兰索拉唑、西沙比利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肯定,特别是两者联合应用后,脑卒中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降低,从而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作为常规预防用药。

【关键词】  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兰索拉唑;西沙比利;胃肠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目前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则很难挽救患者生命,而胃肠道是MOF的首发器官[1]。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MOF时,其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并随之引发其它器官的衰竭。因此,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治MOF的重要环节。我们于2002~2005年间应用兰索拉唑、西沙比利防治脑卒中患者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6例病人均为我院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60例,女176例,年龄22~89岁,平均61岁。脑出血104例,脑梗塞2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而确诊。436例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兰索拉唑组(108例):其中男70例,女38例,脑出血25例,脑梗塞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西沙比利组(112例):其中男72例,女40例,脑出血29例,脑梗塞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联合治疗组(112例):其中男74例,女38例;脑出血28例,脑梗塞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对照组(104例):其中男70例,女34例;脑出血24例,脑梗塞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病情的严重程度方面均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治疗,积极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每6~8h 1次静脉注射或点滴;调整血压,改善脑循环;有34例脑出血的病人给颅骨钻孔抽吸清除血肿术;脑梗塞病人给予改善脑循环、预防梗塞再发、消除脑水肿、保护脑功能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加用止血剂及尼莫地平改善脑血管痉挛。兰索拉唑组:加用兰索拉唑15mg,每天2次;西沙比利组:加用西沙比利10mg,每天3次;联合治疗组:同时给兰索拉唑15mg,每天2次,西沙比利10mg,每天3次;对照组:仅给予原发病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各类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如呕血、黑便、腹痛、腹胀、便秘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治疗三组与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低,兰索拉唑组和西沙比利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当(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情况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a:χ2=34.31,b:χ2=43.49,c:χ2=66.52,P均<0.01;与兰索拉唑组比较,d:χ2=0.58,P>0.05

  2.2  各组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种类  三组与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种类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其中兰索拉唑组和联合治疗组出现呕血、黑便、腹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也低于西沙比利组。而西沙比利组和联合治疗组出现腹胀、便秘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兰索拉唑组(P均<0.01),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种类的发生情况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a:χ2=88.57,b:χ2=43.49,c:χ2=66.52,P均<0.0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功能受到神经(迷走神经、脊髓神经和肠肌间神经丛)和体液因子的调节,当患者出现严重脑卒中时,强烈地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致使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受到抑制,内脏血管收缩,胃肠粘膜缺血、缺氧,同时患者会出现体液因素的改变,如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大量释放[2],加重胃肠粘膜的缺血,胃泌素的增高致使胃酸分泌量增加,结果出现腹胀、便秘、呕血、黑便等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特别是长时间卧床的病人,便秘发生的几率更高。在本组病例中我们观察到各组病例轻、中、重胃肠功能障碍均有一定的发生率。对照组便秘的发生率高达46.15%,呕血、黑便、腹胀的发生率为30.77%。治疗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26.27,P均<0.05),说明兰索拉唑和西沙比利联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兰索拉唑是新一代的另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它是在omeprazole的基础上导入氟元素,因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本品进入胃壁细胞的酸分泌细管,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活化体,与质子泵H+/K+-ATP酶的巯基特异结合而使该酶失去活性,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终环节。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患者服用兰索拉唑,在强力抑制胃酸后,胃内pH值即显著升高[3],其使胃内的pH值>4的时间百分率为98.43%[4]。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高胃酸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呕血、黑便、腹痛、腹胀等。而便秘对脑卒中病人的危害性在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脑出血、猝死等,因此,有效地防止便秘的发生,可以降低脑卒中病人的病死率。西沙必利是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胃动力药,为甲苯酰胺衍生物,可以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力,并加强胃窦十二指肠的协调,从而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的排空,还可以恢复结肠的推进性运动。本组病例应用西沙必利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后,便秘的发生率仅有14.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联合用药可以降低脑卒中病人便秘的发生率。陈潮钦[5]等用西沙必利和加味大承气汤联合应用治疗脑中风胃肠动力障碍性便秘疗效肯定,而且在通便治疗同时也可使异常的胃肠电图指标获得改善。西沙必利的应用可以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但本组病人联合应用西沙必利尚未发现此种情况,可能与西沙必利剂量较少有关。综上所述,兰索拉唑、西沙比利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肯定,副作用少,特别是兰索拉唑与西沙比利联合应用后,脑卒中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降低,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脑卒中病人的病死率,因此联合治疗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规预防用药。

【】
    [1] 蒲传强,朱克,王国平.急性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并发症[J].中华内科杂志,1995,21(3):525-527.

  [2] 匡洪宇,王秀丽,武慧清,等.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急救医学,1997,17(6):3-5.

  [3] 周海.兰索拉唑和孟氏液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60.

  [4] 姚健凤,于晓峰,王根.兰索拉唑对出血性溃疡病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1999,22(8):486.

  [5] 陈潮钦,卢桂兰.中西药结合治疗脑中风胃肠动力障碍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2,2(3):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