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78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医学由涉及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等病变。其表现不一,有的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有的睡眠浅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有的时睡时醒,严重者彻夜不眠。患者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常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烦躁等症状,非常痛苦,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安眠药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1]。寻求安全有效、毒副作用轻微的治疗方法,则是临床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针灸治疗不寐以其见效快,无毒副作用之优点,逐渐为患者所接受。自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笔者根据“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理论,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辅以耳穴贴压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最大
61岁,最小19岁,平均37.8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16a,平均4.9a;表现为人睡困难39例,早醒18例,睡眠不深21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l8岁,平均38.2岁;病程最短16 d,最长15 a,平均4.8 a;表现为人睡困难14例,早醒7例,睡眠不深9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分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2]拟定。以睡眠障碍为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临床辨证论治》[3]
中失眠的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胆气虚型。
1.3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任意一型,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1)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疼痛、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的失眠;2)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主穴取百会、四神聪、印堂。配穴:心脾两虚加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太溪、劳宫、太冲;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用75%乙醇穴位常规消毒,取30号5 cm毫针从前向后平刺百会,再从前后左右向百会方向平刺四神聪,进针2-2.5 cm;取30号5 mm毫针刺从印堂向鼻尖方向刺入2 cm。其余穴位随证选用,直刺2-3 cm。针刺手法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平补平泻”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
2)耳压:针刺完毕后进行。取穴: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心、脾、肝。先将耳廓常规消毒,再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使用,每3 d换贴1次,并嘱患者按压耳穴3次/d,以自感耳廓充血、发热、发胀为度。
2.2 对照组每晚睡前口服安定5 mg;口服谷维素20mg,3次/d。两组均6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按《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标准修正草案》 p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治疗后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有增加,但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及中医辨证分型疗效比较见,表1、表2。
4 讨论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不寐的病因很多,如情志所伤,劳逸失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但总因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所致。《景岳全书》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因此,治疗不寐离不开调神。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医宗金鉴》亦云:“头为诸阳之会,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体。”因此,“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督脉为十四经中惟一入属于脑的经脉,具有清热安神、调节阴阳的作用,百会属督脉,位于巅顶,又名“三阳五会”,针刺百会可振一身之阳气,调和五脏六腑,且能直接作用于脑海而宁神催眠;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同身寸,下同)处,针刺四神聪可引阳入阴,使昼夜阴阳运转得以正常,补脑养心神;印堂为经外奇穴,但位置恰好在督脉上,督脉直通于脑,取督脉穴既可调节督脉经气,宁神安脑又可调节肾气肾精,使肾生之髓上充于脑,则元神功能易于恢复,以安神定志。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又为输穴,可调整虚实,补益心气,养心安神,使心有所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两穴合用能补心脾、益肝肾,调整三阴之平衡。阴虚火旺则配太溪、劳宫、太冲来补肾水泻心肝之火,使水火相济。行间为肝经荥穴,《难经·六十八难》说:“荥主身热”,故泻行间能清肝经上扰之郁火,配太冲清火养脑安神,用于肝郁化火之失眠。丰隆、内庭可化痰清热。诸穴合用,不仅主治了失眠症,又能治疗兼症,更好地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因此刺激相应部位耳穴,能通经活络,调节阴阳。取神门可镇静安神;皮质下、交感可协调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调节阴阳,益气安神,共为治疗失眠的主穴。配合心、脾、肝、肾以补益心脾,心肾。通过耳穴按压产生缓慢持续的良性刺激,经末稍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从而抑制原来病理兴奋灶,产生新的平衡,达到改善睡眠状况的目的。
从临床来看,精神调护对失眠疗效提高亦有重要作用。医生还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辅以心理治疗,让患者放松,消除顾虑,心情舒畅亦能促进睡眠。
笔者采用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的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并且无任何副作用,且方法简便,起效较快,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王莹,顾祖维.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
[2]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
[3]李世珍,李传歧,李宛亮,等.针刺临床辨证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