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国珍 时间:2010-07-12

【摘要】  《伤寒论》六经中均可见口渴,并有对口渴详细的描述,口渴在各经的表现均有不同,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角度探讨各经之口渴。

【关键词】  《伤寒论》;六经;口渴


    《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对口渴这一常见自觉症状有一套完整的辨证体系,笔者按六经将口渴症状作一探讨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太阳病的口渴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起于太阳。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

    1.1  温邪伤津之口渴

    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

    1.2  外寒内饮之口渴

    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

    1.3  津敷不周之口渴

    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处之渴不是由于津液不布,而是由于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一时津液敷布不周之故。此渴必饮水不多,非邪从热化,大渴引饮可比,此种渴无需治疗,待正气恢复,气机通畅,水津四布而口渴自除。

    1.4气化不行之口渴

    若太阳表证不解,循经入腑,可形成太阳膀胱蓄水证,也可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津液输布不行,津不上承则见口渴,治当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以猪苓、泽泻渗湿利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诸药相合,邪解而膀胱气化得以恢复,津液四布,不治渴而渴自愈。

    1.5  饮热结胸之口渴

    在太阳病中,不仅邪入太阳之腑膀胱会出现口渴,若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也可以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此条之口渴是由于重发汗,伤其津液,复加攻下,使邪热内陷。本已津伤胃燥,而邪热又与水饮互结于胸膈,津液难以布达,口渴的出现在所难免,此等口渴治当泻热逐水破结,方用大陷胸汤。待邪热水饮得去,气机畅,津液布,可望得愈。若见渴止渴,用滋阴润燥之法,必致贻误病机。

    2  阳明病的口渴

    病邪侵袭阳明,由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正气充盛,故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不虚,故阳明病每多见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由于邪热炽盛,极易伤津,故阳明病的口渴以伤津为主,但也有水热互结及湿热交结的情况。

    2.1  热盛伤津之口渴

    阳明热势本盛,若再失治误治极易出现伤津之口渴,如《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之口渴是由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致使邪热炽盛,津气大伤所致。一面是里热蒸腾,一面是津液受伤,其口渴应是比较严重的,虽大量饮水也不能缓解,治当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病的口渴也有阳明病本身不当下而下所成者,如《伤寒论》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之口渴是由于邪热炽盛,误用下法,燥热不解而津气损伤更加严重,津伤欲饮水以补充,故见渴欲饮水。治当直清里热,兼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2.2  热与水结之口渴

    阳明病误下后,热不能除,与水相结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条之口渴是由于阳明热证误用下法后,热不能除,而阴液受损,又热与水结,蓄于下焦,以致阴伤,水热互结。热存津伤,加之水热互结,气不化津,津难上承,故渴欲饮水。此种口渴,单纯养阴生津则水热之结更增,口渴难愈;若单纯清热利水则阴津更伤,故其治为清热利水育阴并用,方用猪苓汤。以猪苓、泽泻、茯苓淡渗利水,滑石既能清热,又能去湿利小便,阿胶甘平,育阴润燥。诸药相合,水热去,阴液复而渴自止。

    2.3  湿热交结之口渴

    若阳明病热邪不解,与太阴脾湿相合,湿热郁于中焦,热不得外泄,湿不得下行,亦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此条之渴饮水浆是由于瘀热在里,耗伤津液,腑气过燥,加之湿热内阻,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其治当以清热除湿,方用茵陈蒿汤。湿热得去,病因得除,口渴才有望告愈。

    3  少阳病的口渴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外邪侵犯少阳,影响内外气机,往往会出现口渴。

    3.1  少阳枢机不利之口渴

    少阳受病,影响其枢机运转,可见口渴的症状。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或渴,或腹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之口渴一方面是由于枢机运转不利,津液难以输布,另一方面也与热不去津伤有关,治宜和解少阳,去热生津,方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

    若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也会见口渴之症,如《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少阳病本有枢机不利,再加之有水饮内结,三焦气机壅滞更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口渴之出现势在必然。此条之渴是由于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机不达,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所致。此种口渴兼有少阳其他主证,必见小便不利、口渴不甚等特点,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3.2  三阳合病之口渴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津液易伤,易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之渴为三阳合病,津液耗损所致,但由于以少阳为主,故治当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和解。正如方有执所说:“三阳具见病,而独从少阳小柴胡汤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里而里证见,故从少阳一经和而三善备也。”

    4  少阴病的口渴

    外邪直中少阴,或他经病证误治失治传入少阴,均可形成少阴病。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不同,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少阴寒化证口渴少见,偶有口渴,是因阳虚无力蒸化,津不上承所致。少阴热化证之口渴见于《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条之口渴,系有少阴热化,耗伤津液,津液本不足,加之水气不化,水热互结,津不上承所致。治当清热利水育阴,方用猪苓汤。

    5  厥阴病的口渴

    由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经,邪入其经,往往易致阴阳不相,其口渴的情况也较复杂。

    5.1  上热下寒之口渴

    厥阴病最易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上热则津液被灼,会出现口渴现象。如《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此处之渴是由于病及厥阴,肝气疏泄失常,木火上炎,津液被耗所致。其治宜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方用乌梅丸。·临床研究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