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寒热错杂型65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恒,樊振 时间:2010-07-12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消化性溃疡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经胃镜确诊的证属寒热错杂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用甘草泻心汤治疗,连续用药6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治愈41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3 %。1年后随访,溃疡复发率为15.4 %。结论:甘草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寒热错杂型疗效显著且稳定,复发率低。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寒热错杂型;甘草泻心汤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见效易而治愈难,尤其易于复发是治疗中的难点。笔者跟随导师沈舒文教授对65例证属消化性溃疡寒热错杂型患者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5例病例均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消化科门诊经胃镜确诊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无明显手术指征。症见:胃脘灼热,胀满疼痛,遇凉或受风加重,喜温,嘈杂吞酸,或泛吐清水,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数。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65例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19~66岁,平均39.1岁;病程3个月至15年。胃镜下溃疡病变部位中十二指肠溃疡38例,胃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5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0 g、党参15 g、半夏10 g、干姜10 g、黄连8 g、炒黄芩10 g、大枣4枚)加吴茱萸6 g、枳壳10 g、白豆蔻6 g(后下)、佛手10 g、蒲公英10 g、白及10 g、乌贼骨15 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6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胃镜复查。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禁烟酒,保持饮食。

    2治疗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为瘢痕期变化。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较前好转,饮食增加,胃镜复查溃疡灶基本愈合,已进入愈合期或溃疡面积缩小50 %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胃镜复查溃疡面积与治疗前相比

    黏膜溃疡。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免疫调节剂、皮质激素、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以及局部点涂、粘贴抗菌消炎、麻醉、止痛之药。尽管西医治法很多,疗效却不理想,且有不良反应。

    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 “口糜”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口舌生疮多因外感火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而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胃积热,心火上炎,且由于胃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故致口舌生疮肿痛。正如《圣济总录》云:“口舌生疮,心脾经蕴热所致也。”滋阴降火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消溃汤中天冬、 麦冬滋阴降火;玄参、 金银花、黄连、竹叶、升麻清热解毒;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知母、生石膏、大黄清热泻火;黄芪、党参补中益气,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全方具有滋阴、清热解毒、抗炎、止痛、消肿、生肌及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效。本组病例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可靠,远期疗效亦佳,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2.2  结果

    本组65例中治愈41例(占63.1 %),好转19例(占29.2 %),无效5例(占7.7 %),总有效率为92.3 %。1年后随访,65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15.4 %。

    3典型病例

    李某,男,45岁,工人。2004年6月23日初诊。时发上腹隐痛,饱食,嗳气2年,胃脘常有凉感,泛吐清水,时轻时重。2周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中西药物后症状减轻,1周前因饮食不慎,上腹痞满疼痛,反酸,嘈杂,不思饮食,大便稀,舌淡,苔黄白相间,脉弦数。大便隐血阳性,临床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邪气内陷,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治法:辛开苦泄,和降胃气。炙甘草10 g、党参10 g、半夏10 g、干姜10 g、黄连8 g、炒黄芩10 g、吴茱萸6 g、枳壳10 g、白豆蔻5 g(后下)、佛手10 g、蒲公英10 g、白及10 g、乌贼骨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6周,疗程结束后胃凉感消失,无痞满疼痛出现,反酸、嘈杂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好转。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炎。1年后随访,溃疡未再复发。

    4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便血”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损伤脾胃所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气、血、食淤滞,胃内黏膜受损,日久终成溃疡。胃虽阳气隆盛,但受寒饮冷每致阳热夹寒气滞损胃。太阴易虚,阳明易实,胃病涉脾也每致虚寒兼郁热,湿热气滞损胃,因此溃疡病寒热互结、证情错杂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治当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之法。方中炙甘草、党参甘温补中,扶助胃气,以正升降;半夏、干姜辛温开结以除其寒;黄连、炒黄芩苦寒降泄以除其热;吴茱萸温胃降逆开郁气;枳壳行气宽中消胀满;白豆蔻化湿醒脾,消食健胃;佛手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蒲公英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大枣甘滋养脾。据药理研究:甘草、党参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改善局部黏膜微循环,促进损伤组织再生修复;白及、乌贼骨敛疮止血生肌,保护胃黏膜,促进病灶愈合;黄芩、黄连、蒲公英均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据统计,国外西药组治愈消化性溃疡后1年内复发率达60 %~80 %,而国内抗复发治疗后复发率减至12 %~26 %,由此说明中医药抗复发具有一定优势。纵观全方,寒热并用平寒热,辛开苦降调升降,补泻兼施调阴阳,藉以寒热平调,胃纳降复常,脾升运复健,从而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本方在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稳定,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马永琦,巨晓绒,安昌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29.

    [2]沈舒文,刘力,杨志宏,等.内科难治病辨治思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3-148.

    [3]刘超,黄稚慧.双金胃肠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105例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