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活血中药对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若莎, 杜淑娟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中药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KD患儿随机分为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治疗组用清热活血中药(发热时用清营汤,热退后用竹叶石膏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只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在第1、2、3、4周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情况,同时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1)第1周两组的血小板参数除PLT无明显变化外,MPV、PDW和PCT值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但两组间各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3周两组PLT明显升高(与第1周比较P<0.05),但治疗组这种异常的升高趋势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MPV、PDW值较第1周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PCT均恢复正常,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4周两组PLT仍未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血小板参数均恢复正常。(2)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0%,对照组为2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热活血中药能促进川崎病患儿的血小板参数恢复正常,降低血小板活化状态,而且能降低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  川崎病;中药疗法; 清营汤汤;治疗应用; 竹叶石膏汤;治疗应用; 血小板;药物作用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血小板明显增高是其临床特征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现已证实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反应物参与全身血管炎[1],血小板参数在KD患儿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临床价值逐步得到了公认[2-4]。而近年采用清热活血中药联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取得良好疗效[5-7]。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清热活血中药对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48例均为2004年6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确诊为KD的患儿。根据SPSS12.0软件所得随机数字表将4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1±4.2)岁;平均病程为(5.21±3.4)d;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中结膜充血22例,唇干红皲裂18例,多形皮疹12例,淋巴结肿大18例,手足硬肿、脱皮16例,肛周脱皮5例,伴消化道症状9例,呼吸道症状10例,泌尿系症状1例。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2.6±5.4)岁;平均病程为(5.45±2.9)d;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中结膜充血19例,唇干红皲裂20例,多形皮疹9例,淋巴结肿大16例,手足硬肿、脱皮15例,肛周脱皮3例,伴消化道症状7例,呼吸道症状10例,泌尿系症状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采用日本川崎病委员会1987年修订的KD诊断标准[8]。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个月~14周岁的住院患儿。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小于1月龄或大于14周岁。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急性期予丙种球蛋白针1g·kg-1·d-1静脉滴注,连用2d;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1·d-1,退热后减至3~5mg·kg-1·d-1,无冠状动脉病变者连用8周,有冠状动脉病变者服用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使用清热活血中药,发热时证属气营两燔、瘀血阻络,治以清营凉血、活血通络,方用清营汤加减:水牛角15g(先煎),生地黄8g,玄参8g,竹叶心5g,丹参8g,金银花8g,连翘8g,牡丹皮8g,赤芍8g,生甘草4g。热退后证属余邪未了、气阴两伤,治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5g,石膏15g(先煎),麦冬8g,太子参8g,石斛6g,芦根8g,玄参8g,赤芍8g,丹参8g,生甘草4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疗程4周。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入院当日或次日及入院后第2、3、4周抽取静脉血2mL,加入含EDTAK的抗凝管内充分摇匀后,采用德国Bayer分司生产的21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参数正常参考值:PLT为100×109/L~300×109/L,MPV为6~8fl,PDW为13%~16%,PCT为0.19~0.25。(2)入院后第1、2、3周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阶段血小板参数值比较  表1结果显示:第1周两组的血小板参数除PLT无明显变化外,MPV、PDW和PCT值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但两组间各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3周两组PLT明显升高(与第1周比较P<0.05),且第3周较第2周更高,但组这种异常的升高趋势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MPV、PDW、PCT较第1周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MPV、PCT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PCT均恢复正常,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4周两组PLT仍未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血小板参数均恢复正常。

    2.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组有2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其发生率为8.0%;对照组有5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其发生率为2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各阶段血小板参数值比较 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第1周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表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统计方法:卡方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KD发病机制的研究早已证实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参与全身的血管炎[1]。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而被激活,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复合物沉积,最终结果是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形成动脉瘤或内膜增生纤维化而狭窄[9]。同时PLT值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受到刺激而增生,产生体积更大的血小板而使MPV增高。血小板体积大小不等混合使PDW也相应增大。体积大的血小板含有血小板因子Ⅲ(PF3),具有较强黏附聚集能力,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5?HT)、血栓素A2(TXA2)、血栓蛋白等,导致血栓形成或高黏滞综合征发生,因而PLT、MPV的升高是KD预后不良或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标志[2-4]。

    本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温热邪毒,易化火化热,传变迅速,深入营血,耗伤气阴,气滞血瘀,形成以热、毒、瘀、伤阴的病理改变。治疗采用清热活血中药,先以清营凉血、活血通络为法,方用清营汤加减,热退后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法,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本研究治疗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纯西药对照组,与报道一致[5-7]。同时观察发现对照组患儿PLT、MPV最高值显著高于治疗组,而治疗后治疗组的PLT、MPV、PDW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理研究认为清热活血类中药具有非特异性抗炎,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10]。本观察结果表明,清热活血中药能促进KD患儿血小板参数恢复正常,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状态,而且能降低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由于本研究观察病例数不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圆海,褚茂平,吴蓉洲,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动态变化观察[J].当代儿科杂志,2001,3(6):537.

[2]蒲秀红,安涛,李婧,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06,41(6):33.

[3]赵琳,夏晓玲,李琳霞.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与血小板参数变化关系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105.

[4]胡宇伟,周传新,陈莉桦.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3):982.

[5]王宗强,薛莉强.辨证治疗川崎病32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283.

[6]魏建和,吴立新,肖佩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3(6):34.

[7]周优丽,周浙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01.

[8]杨锡强,易著文.儿[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

[9]Corash L.Measurement of platelet activation by fluorescence,activated flow cytometer[J].J Blood Cell,1990,16:97.

[10]沈映君.中药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8-129,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