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朱飞叶 石灯汉 王丽 徐珊

【摘要】    分别从证候分布、症状体征、证候的规范化研究、证候与HP、胃镜象及理化指标、基因表达的研究等方面了近年来CG中医证候的研究概况,概括了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医证候 综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现将近年来对CG的证候及其相关研究阐述如下。

  1  对CG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CG的证候分布规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张声生[1]对960例CG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CG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与肝郁相关的肝胃和肝脾证候出现频率合计为69.8%,而其他证候合计出现频率为30.2%。出现率最高的14个症状里,出现率在500次以上者多与肝郁有关,出现率在300~500次者多与脾功能失调有关。说明CG的证候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由以前以脾胃相关的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为主转变为当今以肝郁相关的肝胃、肝脾证候为主。胡晓平[2]观察262例结果表明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寒证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肖丽春[3]观察155例发现BRG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脾胃虚弱型较少。

  2  对CG不同证候症状体征的研究
   
  李萍[4]等对657例CSG患者经舌象分析仪观察的舌象分布规律研究,从舌苔的厚薄来分,脾胃湿热组舌苔的厚度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组,脾胃虚弱与肝胃不和组舌苔厚度也高于胃阴不足组。从舌苔的颜色来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及脾胃湿热组舌苔黄者比例明显高于胃阴不足组。而脾胃湿热组黄苔比例也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李福凤[5]用智能脉象仪检测发现湿浊中阻组、湿浊中阻兼脾胃气虚组h3/h1均较其他组降低;CG湿证患者右手脉图参数h5、h5/h1明显高于左手。杨雨田[6]探索胃电图与CG证型的关系得出胃体、胃窦部胃电振幅在各证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虚寒型<气滞型<实热型。

  3  对CG中医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
   
  近年来,开展了对疾病可能出现的证候进行简化分解,使用时再组合,即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的处理。孟虹[7]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CG辨证标准,对406例CG进行变量筛选等研究得出了各证型的症状。李国春[8]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CAG证候分型规律发现其最常见中医证型有4个: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和胃阴不足证,其公有症状主要为胃脘痛和纳差。刘小琼[9]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症状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三维图分析得出脾胃虚弱是CSG临床上最基本的证候;肝胃不和、脾虚气滞(包括肝郁脾虚)为最常见的临床复合证候类群,其次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型。

  4  CG中医证候与HP的相关性研究
   
  陈晴清[10]对85例CSG患者研究发现,HP感染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肝胃不和次之,且与脾气虚证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冯春霞[11]指出尽管脾胃湿热证相对于脾虚证,其HP感染率高,胃黏膜炎症明显,但HP是影响脾胃湿热证程度的一个因素而非湿热证的基本成因。张声生[12]则认为中医的证候分布与胃局部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因为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否和中医证候分布无明显的关系,在慢性浅表胃炎伴糜烂和不伴糜烂之间,证候分布也无明显差异。

  5  CG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
   
  夏小芳[13]等观察不同证候胃镜下胃粘膜象发现脾气虚证以白为主,阴虚证以红为主,脾胃湿热证以红肿及炎性剥脱为主。徐珊[14]等对气阴两虚证研究发现其胃粘膜以红白相间为主,肠化、异型增生明显高于脾气虚证和胃阴虚证。胡晓平[15]观察发现肝胃气滞证和胃热炽盛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以萎缩性胃炎为主,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出现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绝大部分见于肝胃气滞证。

  6  CG中医证候与微观理化指标、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对证的本质的探讨主要从体液、免疫、细胞、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蒋祖铭[16]对胃肠激素研究得出胃泌素(GAS)在气滞型、阴虚型、食积型、郁火型等4型CG患者血中均处于高值或略高值;胃动素(MTL)在气滞型、阴虚型、郁火型患者血液中处于高值;胆囊收缩素(CCK)在虚寒型、气滞型、阴虚型、食积型、郁火型中均处于高值。高碧珍[17]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各证候组MTL以胃肠燥热组最高,肝郁组次之;GAS以胃肠燥热组最低,脾虚组次之;各证候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降低,以胃肠燥热组最低;丙二醛(MDA)显著升高,以胃肠燥热组最高。徐珊[18]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Bax、Fas的表达率高于胃阴虚证和脾胃湿热证,p16的表达率低于胃阴虚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由此提出,CG脾气虚证的实质可能体现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及调控基因的变化。

  7  评价与建议
   
  目前对CG中医证候的研究范围较广泛,多数学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相关统计方法相结合或结合医学及分子生物学先进技术,对证候的分布及本质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的研究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模式,且研究深度不够,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尚有差距。在同一问题的研究中,结论往往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如各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截然相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与中医辨证缺少客观性指标,疾病纳入的不一致性,临床疾病、辨证的复杂性有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及循证医学手段,着重加强对证候归类的客观化研究,建立公认的辨证的客观化指标,努力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接轨,使CG中医证候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
    [1] 张声生.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2005.

  [2] 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13?1015.

  [3] 肖丽春,潘万瑞,陈寿菲.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2):9?10.

  [4] 李萍,刘卫红,张蕾.65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舌象分析仪观察的舌象分布规律探讨[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32?135.

  [5] 李福凤,庄燕鸿,王忆勤.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脉象客观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85?1386.

  [6] 杨雨田,武俊青,史雅仙.胃电图与中医脾胃病证型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0,16(1):38?39.

  [7] 孟虹,贺宪民,范思昌.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2?34.

  [8] 李国春,李春婷,黄蓝平.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型规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17?220.

  [9] 刘小琼.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05.

  [10]陈晴清.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J].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11]冯春霞.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本质初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00:06.

  [12]张声生.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05.

  [13]夏小芳,徐珊.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象的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36(4):23.

  [14]徐珊,石君杰,朱曙东.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候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15?17.

  [15]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13?1015.

  [16]蒋祖铭,邵文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J].吉林中医药,2003,23(8):10?11.

  [17]高碧珍.不同证候胃炎模型血生化指标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30?31.

  [18]徐珊,石君杰,杨季国.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6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