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中、重症小鼠模型。方法 36只小鼠分为实验Ⅰ组(16只)、实验Ⅱ组(16只)和正常对照组(4只)。采用RSV原液(TCID50为10-4.2/100 μl)及100TCID50RSV液分别滴鼻感染实验Ⅰ、Ⅱ组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3、5、7、9 d处死小鼠,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①实验Ⅰ组的病毒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实验Ⅱ组,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光镜下实验Ⅰ组肺泡壁明显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以Ⅲ级炎症为主;实验Ⅱ组病变较实验Ⅰ组轻,Ⅲ级炎症面积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百分数少于实验Ⅰ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2组病变以第5 d最重,第7 d后开始减轻。③电镜下实验Ⅰ组可见肺泡Ⅰ型、Ⅱ型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泡隔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实验Ⅱ组病变轻于实验Ⅰ组。结论 用RSV原液可以成功地建立中、重症RSV感染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模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用于RSV感染的特效药,而且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亟须建立一个中、重症RSV感染动物模型,以研究 RSV感染导致的疾病。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RSV液感染小鼠,以期获得一个中、重症RSV感染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RSV?Long株及人喉癌上皮细胞系(Hep-2细胞),购自北京儿科研究所。清洁级近交系BALB/c雌性小鼠36只,6~8周龄,体重20±2 g,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病毒毒力滴定  将RSV-Long株滴入生长状态良好的单层Hep-2细胞(细胞浓度1×105)中,发生细胞病变后连传3代,在细胞融合病变最明显时,用力振荡细胞瓶,使细胞从瓶壁脱落,反复冻融3次,4℃离心,去除细胞散片,取上清液,采用Reed-Muench微量法滴定病毒效价,-30°C保存,用于动物接种。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6只小鼠分为3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4只。用乙醚完全麻醉后,实验Ⅰ组经鼻缓慢滴入RSV原液(TCID50为10-4.2/100 μl),实验Ⅱ组经鼻缓慢滴入100TCID50RSV液,每侧鼻孔各0.1 ml;对照组每侧鼻孔给予0.1 ml的1640维持液。
    1.2.3  标本的采集  于感染后第3、5、7、9 d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肺组织,左肺一部分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作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另一部分用4%戊二醛固定,用于透射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右肺置于灭菌Hank’s液中,用于病毒分离。
    1.2.4  肺组织病毒分离  无菌条件下取出的肺组织称重后用hank’s液洗2次,按10 ml/g加入Eagle液,剪碎新鲜的肺组织标本,研磨后离心5 min,收集上清,接种到Hep-2细胞中,观察细胞病变,待细胞融合病变“++”时,记录结果。
    1.2.5  光镜标本结果判定及统计学处理  做肺横切面连续切片,每隔100 μm取切片1张,共取3张。置网格目镜测微尺在400倍镜下,每张切片取10个视野,计数切片上肺泡炎0~Ⅳ级方格数及每张切片内全部支气管数和炎性细胞浸润的支气管数,数据取3张切片的均数。
    参照Szapiel[1]提供的肺泡炎分级, 0~Ⅳ级病变确定如下:0级为无肺泡炎;Ⅰ级为肺泡壁间质水肿,毛细血管充血致肺泡壁轻度增厚;Ⅱ级为肺泡壁中度增厚,肺泡腔变小;Ⅲ级为肺泡壁重度增厚,肺泡腔狭小或膨大;Ⅳ级为肺实变。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效价:在96孔板中滴定病毒效价为104TCID50。
    2.2  肺组织病毒分离:实验Ⅰ、Ⅱ组第5 d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83.3%、66.8%,第7 d分别为62.5%、40.5%,第5、7 d实验Ⅰ、Ⅱ组病毒分离阳性率相比分别有显著差异(P<0.01)。
    2.3  病理检查结果
    2.3.1  实验Ⅰ组  光镜下肺泡出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表现,肺泡壁明显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明显狭窄(见封四图1),病变以感染后第5 d最显著,此时Ⅲ级炎症占绝大多数,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数接近全部,第7 d炎症开始
减轻,第9 d炎症明显好转,以Ⅰ、Ⅱ级炎症为主,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数明显减少,与实验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电镜下可见肺泡Ⅰ型上皮细胞肿胀(见封四图2),形成水泡样,并坏死或脱落;肺泡隔有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泡,有的形成窗隔样裂隙,在病变严重的肺泡腔内,可见富含蛋白的渗液,各种炎症细胞和红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肿胀。
    2.3.2  实验Ⅱ组  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病变过程与实验Ⅰ组相似,但病变程度有所减轻,光镜下病理改变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的病变亦轻于实验Ⅰ组。见表1。
    3  讨论
    用RSV滴鼻能感染多种动物,如纯系小鼠、大鼠、棉鼠、豚鼠、雪貂和黑猩猩等。而BALB/c小鼠,由于其确定的基因,易于处理等优点,适用于免疫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被认为是研究RSV感染的最常用的动物模型[2],人类RSV毒株经鼻滴入BALB/c小鼠后,很容易感染小鼠肺组织,而且其感染的时间进程、病理表现与人体非常相似[3]。表1  两实验组各级肺炎面积构成比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百分数比较
    建立RSV感染动物模型,要求病毒对照组有尽可能高的发病率,并且建立的模型其肺组织病变程度与正常相比要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因此筛选适当的接种病毒浓度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造模浓度多为100TCID50RSV液,但是临床中的RSV感染轻重不一,严重者引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建立中、重症的RSV感染模型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RSV原液(TCID50为10-4.2/100 μl)及100TCID50RSV液建立模型,结果显示2组小鼠肺组织均可分离出RSV病毒,但实验Ⅰ组(RSV原液组)的病毒分离率明显高于实验Ⅱ组(100TCID50组),而且实验Ⅰ组的肺组织病变程度重于实验Ⅱ组,因此用RSV原液更适合于建立中、重症RSV感染模型。本研究显示RSV感染后3 d内病毒仅存在于上呼吸道,尚未侵及肺组织,第5 d肺组织病变最重,此时病毒复制处于高峰期,感染9 d后病变明显减轻,与以往的研究相似[4]。
    综上所述,用RSV原液可以成功地建立中、重症RSV感染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RSV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