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江艳燕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健康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人锥体外系统疾病,又称震颤麻痹。该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临床上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患者活动困难和活动缓慢,语音单调、低沉,进食饮水呛咳;体位不稳、行走时步距缩短、弯曲体态,常见碎步前冲,晚期时姿态反射进一步失常,容易倾倒,也可有精神症状,如抑郁和痴呆、心理障碍等。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显得更加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近几年收治的帕金森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年龄68~85岁,住院260天~2年。

    1.2  方法

    1.2.1  口头讲解  针对病情,讲解疾病的过程、症状、方法等。

    1.2.2  示教模仿  由护士进行功能锻炼的示范动作演示,让患者反复模仿练习直到掌握。

    1.2.3  文字图册阅读  将帕金森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放松情绪方法、功能锻炼知识等制成宣传卡片,发给患者或家属仔细阅读,护士给予必要的解释。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宣传帕金森病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及家属,进行治疗、护理时、宣传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以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1]。

    2.2  用药指导  帕金森患者患病后需要长期配合药物治疗,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要求患者按时服药,注意服药的效果及副作用,以利于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不得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指导患者在服美多巴和息宁时,在摄入肉类之前30~60 min服用,以保证药物在食物干扰前以被迅速吸收。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3  功能锻炼  (1)平衡训练:双足分开25~30 cm 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幅度摆动,此锻炼对平衡姿势,缓解肌张力有良好的作用[2]。(2)步态训练:患者双眼直视前方,身体直立,起步时足尖要尽量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要尽量慢而大,同时两上肢做前后摆动。(3)手部锻炼:经常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将手掌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掌接触桌面,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拢的动作。(4)语言训练:坚持练习舌头重复地伸出和缩回,快速地左右移动,并沿口唇环行尽快地运动舌尖,重复数次,反复地做张嘴闭嘴动作。鼓励患者坚持进行大声朗读和唱歌练习,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改善说话底气不足的感觉。(5)面部动作锻炼:帕金森患者面部肌肉僵硬,导致面部表情呆板,可以做皱眉动作,尽量皱眉,然后用力展眉。也可以做鼓腮锻炼,反复做露齿和吹口哨动作,或者对着镜子,做微笑、大笑等动作。(6)其他:如呼吸和身体放松锻炼,每晚用热水烫脚15~20 min等。晚期卧床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按摩。

    2.4  生活护理  鼓励患者多做主动运动,保持的生活及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加强安全防护。患者病情较重影响生活自理时,应协助完成日常生活,保持个人卫生、皮肤清洁。

    2.5  饮食指导  帕金森患者饮食宜给予低脂,富含高纤维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因其可影响左旋多巴药物的疗效,注意避免高蛋白饮食与抗帕金森病药同时服用。但患者有发热、褥疮等情况,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供给量,增强机体抵抗力,保证高营养的饮食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吞咽困难者,注意避免误吸,进食时取半坐位或侧卧位,进食少渣食物,缓慢进食,必要时鼻饲流质食物。

    2.6  心理护理  教会患者情绪放松的方法和心理调适的技巧,保持愉快心情,请家属给予心理支持,营造温暖,安全的家庭及社区环境。护理患者时多与患者接触,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随时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其焦虑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长期的准备,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要。

    2.7  并发症的预防  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叩背,被动活动肢体,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褥疮及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根据气候、季节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3  小结

  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通过评估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使其掌握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技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健康教育加大了护患者之间的亲和力,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

【】
  1 范晓芹.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康复,2003,18(3):188.

2 张媛园,靳忠良.帕金森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