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科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翠英 霍建勋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应激生活事件 应激方式 学生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科院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医科院校34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医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应激问题是自我强化、各种压力以及外界突然的变化,情绪反应是医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应对方式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应有针对性地在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据报导,在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因心理应激而引发的案例并不少见,且呈上升趋势[1]。因此,进行大学生应激问题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之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以及不同地域和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问题纷繁复杂。为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激源和应对方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来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健康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两所医学院校抽取1~5年级10个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实际样本348人,男生150人,女生198人;城市92人,134人,城镇122人。平均年龄为(22.36±0.14)岁。

  1.2方法

  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评定采用Gadzella编制,王欣等修订的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2]。该量表共51题,分应激源和应激反应2个维度。应激源由5个因子组成,即挫折(7题)、冲突(3题)、压力(4题)、变化(3题)、自我强化(6题);应激反应由4个因子组成,即生理反应(12题)、行为反应(8题)、情绪反应(4题)、认知反应(2题)。每题有5个分数等级,由被试者根据自己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选择。应对方式评定采用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该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分消极应对方式NC(10题)和积极应对方式PC(10题)2个维度。被试者对20个问题分别做出1~5级选择回答,分数越高,预示程度越强。测试以团体方式进行,使用统一指导语。为保证测试的客观性,问卷不记名,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医科大学生应激事件和应激反应程度及应对方式特点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应激事件序位分别为自我强化、压力、变化、挫折、冲突;应激反应为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女生的应激事件、男生的应激反应与样本一致;而女生应激反应顺位为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2.2男女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比较

  在应激事件中,男生自我强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应激反应中,行为因子得分男生高于女生,认知反应因子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医科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均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应激反应;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且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达中度相关,表明消极应对方式越强烈,不良应激反应程度越高。见表2。

  3讨论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特征。该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主要来自自我强化、各方面压力以及外界突然的变化等,男、女大学生具有相同,提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喜欢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表现出完美主义特征。当主观愿望与现实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会强化自我、努力进取。适度强化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发挥,而过渡强化则会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导致心态失衡。此外,对前途的迷茫、拮据及亲人的巨大期望过高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大学生社会生活阅历浅薄,学习生活内容单一,对突然变故缺乏合理应对能力,易遭致心理恐慌和焦虑。统计结果还显示,男生自我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这符合性别之间心理活动的特征。无论机体发生何种应激问题,都会导致作为一个整体而再现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应对应激事件时,主要表现出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且男生的行为反应程度强于女生,而女生认知反应程度强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情绪反应是大学生应激反应的突出表现;男生应激反应多于外显,而女生应激反应常以内隐方式表达出来。

  应对方式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因而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从结果统计来看,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消极应对方式,表明医科大学生在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多能理智地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与一些国内研究结果一致[4,5]。但是结果也提示,仍有部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同时采用积极应对策略可使个体身心在应对应激事件时趋于平稳,反之亦然。鉴于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应激问题及应对方式,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加强健康个性的塑造;②不断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及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③正确引导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④制定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方案。

:

[1]郭秀华,石英.浅谈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2):108-109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行为医学,2001,10(特刊):52-54.

[3]沈晓红,黄丽,祝一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67-69.

[4]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等.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348-349.

[5]陈琦,吴志功,苗逢春.年轻大学生忧虑的问题,应对策略和寻求帮助的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