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惠梅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的疗效。方法:对 2005-2006 年,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妇产科门诊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病例 31 人,按证候类型分两组,分别用药。结果: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6%、93.8%,总有效率为 90.3%。结论: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患者用中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脾湿下注;肝经湿热

    外阴炎就是外阴的皮肤或黏膜所发生的炎症病变,如红、肿、痛、痒、糜烂等。 外阴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特异性如霉菌、滴虫感染为主;非特异性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感染等。后者比较多见,非特异性外阴炎(non-specific vulvitis)是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大体有急性慢性两种。

    西医对于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以消除,使用药物控制或手术修补,服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在我院门诊中,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西医药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对此类患者,我院妇产科与中医科合作,在实践中,采用中药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 2005-2006 年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接诊病例中选择确诊为急性非特异性外阴炎者 31 例,年龄 25~55 岁,平均年龄 39 岁,无其它疾病。临床表现:患者先感到外阴不适,继而出现瘙痒及疼痛,或有灼热感,同时可出现外阴部位(包括大、小阴唇,阴蒂)皮肤及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有部分较重病者有糜烂、溃疡,或出现大片湿疹等,并伴有排尿痛、性交痛。另外,有 4 例患者外阴部位出现毛囊炎,5 例因外阴高度肿胀及疼痛,进而形成疖肿。以上患者分为两种证候类型即脾湿下注型与肝经湿热型,均为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将 31 例患者按中医学实证的两种证候类型分为两组,第 1 组脾湿下注型 15 例,第 2 组肝经湿热型16 例。两种证候类型症状的区别:两者均有阴部瘙痒、肿痛,重者甚至坐卧不安的症状,而肝经湿热型还另有外阴充血、灼热或糜烂溃疡,以及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烦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1.2    方法    第 1 组:用中药 1 号方,内服外洗,每日各 1 次。1 号方的成分与用量:萆薢 15 g,薏苡仁 20 g,黄柏 25 g,赤芍 20 g,丹皮 20 g,泽泻 15 g,通草 10 g,滑石 10 g,鹤虱 15 g,蛇床子 15 g,苍术、牛膝、车前子各 15 g。

    第 2 组:用中药 2 号方,内服外洗,每日各 1 次。2 号方的成分与用量:萆薢 15 g,薏苡仁 20 g,黄柏 25 g,赤芍 20 g,丹皮 20 g,泽泻 15 g,通草 10 g,滑石 10 g,鹤虱 15 g,蛇床子 15 g,龙胆草、栀子、黄芩各 15 g。

    2    结    果

    以上两组均以 1 周为 1 个疗程,作随访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为 86.6%(13/15)、93.8%,总有效率为 90.3%(15/16)。

    3    讨    论

    非特异性外阴炎的主要症状是外阴瘙痒、肿痛,属于中医学的“阴痒”、“阴肿”等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其急性炎症基本属于实证,具体为湿热下注,如七情过极,郁怒伤肝等,多发于青壮年,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清,如 1、2 号方中的泽泻、通草等有清热利湿作用。

    实证中,虽同为湿热,但在生成的过程中又有脾湿下注和肝经湿热的区别。脾湿下注:脾有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脾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导致水湿的积聚,日久则能化热,而形成湿热。1 号方中的苍术、牛膝、车前子有利湿的作用;肝经湿热: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对水液的运行具有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形成肝气郁滞,不仅能影响水液的运行而生湿,同时肝郁日久也能化热,从而形成湿热。2 号方中的龙胆草、栀子、黄芩具有泻肝火的作用[1]。

    另外,非特异性外阴炎一般都会伴有程度不同的虫菌感染,所以,两方中均有杀虫止痒作用的鹤虱、蛇床子。

    阴道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是酸性环境,阴道菌群中,乳杆菌为优势菌,有抑制和杀灭其他病菌维持阴道生态平衡的作用[2],乳杆菌若减少不能抑制其他病菌,平衡即被破坏表现为炎症。

    西医对于本病的,主要是针对病的外部因素加以消除,即使用抗生素抑制病原体。但经常使用抗生素的病者因产生抗药性,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本文中病例大多在病史中有经常使用抗生素的记录。中医学治疗原则为调节病者自身的阴道生态系统,使之能产生足够的乳杆菌使阴道生态系统恢复平衡。所以对不易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者,用中药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

【】
  〔1〕乐杰. 妇产(第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56-257

〔2〕陈立怀. 妇科病临床诊治〔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4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