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息止位确定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艳清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下颌息止位;全口义齿;正中 位记录

在全口义齿的修复中,正中        位记录正确是全口义齿修复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咀嚼功能恢复的好坏。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取颌位记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正中        位[1]。本文作者收集近 3 年来 50 例全口义齿修复成功的病例,发现确定下颌息止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 例全口义齿修复病例中,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龄 42~80 岁,牙列缺失时间 3 个月 ~ 3 年。初次修复者 41 例,再次修复者 9 例。牙槽嵴吸收严重呈窄低平者 11 例,牙槽嵴过高且前突者 6 例,牙例缺失后面部下 1/3 变形明显者 13 例。9 例再修复者全部有全口义齿使用不适要求重新修复。原有全口义齿非正中     13 例,下颌休息位时无     间距离 4 例,      间距离大于 4 mm 者 10 例。

    1.2    方法    取上、下颌模型,待石膏硬固后,修整石膏模型。刷分离剂,铺塑料基托和蜡堤,将上    暂基托戴入口内后,从正面看上    堤平面与耳屏、鼻翼联线平行。将基托边缘修整使其与口内黏膜密合,基托边缘不要过长,与黏膜反折线一致,避开唇颊系带。按压基托后堤区,基托无翘动现象,有一定的吸附力固位力。分别戴入上、下    托,医生双手分别用食指放在患者两侧颞颌关节区,中指、无名指放在嚼肌区。轻轻按摩该区域并反复嘱咐患者放松下颌。3 min 后嘱患者轻轻较咬合,并反复作张闭口运动,使上、下    堤接触并在下颌堤上留下咬合痕迹,取出暂基托,修整下    堤平面咬合痕迹。再戴入上、下    托,重新按摩,并让患者放松。3 min 后停止按摩,嘱患者保持此时咬合状态不动,轻轻拉开患者嘴唇观察,在上下暂基托稳定的固位条件下,上、下    堤已呈广泛接触状时,取出下颌暂基托降低    堤 2~3 mm。若上、下    堤间距大于 3 mm,则均匀增高下    堤,戴入基托重复按摩,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下颌完全放松时上下    堤间留有 2~3 mm 间距。取出上下暂基托,嘱咐患者反复做张闭口运动,戴入上、下    托,重复按摩,轻轻嘱咐患者放松下颌运动步骤,3 min 后嘱患者慢慢轻轻咬合。当上下颌咬紧后,嘱患者保持此时下颌位置不动,检查上、下    堤咬紧后的压迹,重复此步骤直到直至上、下    堤压迹一致并确定。用常用的方法检查并调整    堤咬合平衡,最终确定,此时完成    位记录。

    2    结    果

    50 例全口义齿修复病例经 1、3 及 6 个月复查,全口义齿全部呈正中    位,下颌处休息位时    间距离 2~3 mm,全口义齿在口内稳定。50 例患者戴入修复完成后的全口义齿,经检查,上、下    弓对位协调,两侧颊部肌肉收缩一致,开、闭口运动下颌未见前伸、侧偏及开    现象。整个牙列在前牙区上、下中切牙中线对位一致,后牙区尖窝相对交错咬    。全口义齿修复后均恢复了患者面容美观,改善了发音和咀嚼功能。患者自我感觉义齿使用良好,效果满意。

    3    讨    论

    由于无牙颌患者牙列缺失时间长短不一,面部外形改变程度不一,牙槽嵴吸收程度不一,所以就诊时,医生在取颌位记录时,多凭临床经验及感觉来操作,缺少相对直观的可量化的方法,而下颌息止位是在休息时无意识放松状态下固有的、与牙列无关的生理性位置,下颌位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列间有一个 2~3 mm 间隙是一个不变量,下颌在这种状态下轻轻咬合使上下牙列自然接触则是正中    位[2]。

    全口义齿修复目的除恢复咀嚼功能,改善面部外形及语音功能外,还应尽能恢复及改善下颌的正常生理活动度[3]。无牙颌患者由于长期缺乏自然牙列支持使        间距消失,临床上医生可通过反复按摩、语言诱导等,使下颌处于放松休息状态,通过修整上、下        堤,使之形成        间隙。        间距离等于下颌息止位时垂直距离减去下颌咬        位时垂直距离。临床上常用记录垂直距离的方法是测量法和观察法。测量法先测得息止颌位时鼻底到颏底距离,减去息止        间隙均值,即可得垂直距离的高度;观察法是观察患者面部 1/3 的高度与面部长度的比例是否协调。这二种方法,前者因患者面部外形不一,医生对“二底”的具体定点不同而出现偏差,最终数值不同;后者随医生的经验感觉不同变化更大。

    不适当的垂直距离测量必然导致不正确的 间距离。不正确的间距离必然导致下颌不处于休息位置[4]。反之,下颌处于息止位时,必然存在        间距离,此状态下的下颌息止位置垂直距离必然是准确的。

    通过手法按摩松动主要是松驰升颌肌群,同时配合语言诱导等使患者在不自觉状态下取得无牙颌时的下颌息止位。通过调整    堤高度恢复失去的    间距离,通过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位置,轻轻咬合取得正中位,放弃记录垂直距离。

    本文作者试图寻求一种相对稳定可靠、操作简便易行且可量化的方法完成位记录。

【】
  〔1〕王焕, 唐启林, 赵贵华. 全口义齿修复中确定中 位关系的体会〔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6, 9(1):56-57

〔2〕任改仙, 韩强, 魏宏. 心理疏导对全口义齿修复影响的临床分析〔J〕. 药物与临床, 2005, 5(12):950-951

〔3〕尚淑桂, 李言超, 冷琦. 对老年人全口义齿的修复体会〔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8(7):1169

〔4〕李容花. 20例全口义齿制作失败的原因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10A):1193-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