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章彩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它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在中医临床上神经根型颈椎病尤为多见,其常见临床表现以颈项活动障碍、颈项部酸痛或伴上肢放射痛、麻木为主。可因颈部屈曲后伸或患侧旋转时加重,尤其是夜卧不宁,难以调适枕头高低、软硬,上肢沉重,握力减弱,持物有时堕落,日久可伴肌肉萎缩等。好发年龄为40~60岁,近年由于电脑的普及等原因,有年轻化趋势,其方法也很多。中医推拿手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病例来源于门诊,男75例,女4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35岁,病程2个月~5年。

    1.2  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颈项部疼痛或伴肩部肩胛周围疼痛,疼痛向一侧上肢放射或麻木。麻木和疼痛的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颈椎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或部分椎体轻度滑脱,椎间隙狭窄或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CT可见颈椎间盘轻度突出。C5神经根受损放射痛表现为沿颈肩至上臂外侧,C6神经根受损为沿肩顶上臂外侧前臂背侧至拇指和食指侧,C7神经根受损为沿上臂后外侧前臂背侧至中指,C8神经根受损为沿上臂内侧前臂尺侧至环指及小指。感觉区障碍:C5神经根为上臂外侧三角肌区,C6为拇指食指,C7为食指中指,C8为小指环指。肌无力和萎缩:C5为三角肌,C6为肱二头肌,G7为肱三头肌,C8为手部小肌肉。

    1.3  病例排除主要标准  伴有严重眩晕、耳鸣、恶心呕吐,严重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有骨质破坏,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严重外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腔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4  推拿手法治疗方法  (1)患者坐位,用扌衮法作用于颈项两侧斜方肌和颈项正中,以放松颈项部肌肉。(2)用拇指按揉法沿颈部斜方肌的上段,沿颈部正中项韧带由上至下操作,并且在患者敏感点加以弹拨。(3)拇指点按风池、风府,部分华佗夹脊颈段俞穴、肩井、肩中俞、天宗、曲池、合谷,每穴约30 s。(4)肘按揉肩井穴,拿双侧肩井。(5)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头后方,用两掌根或小鱼际夹住患者耳后枕部两侧,使患者颈稍前屈,进行牵引拔伸手法,同时配合颈部缓慢左右旋转,反复数次。以上推拿每次时间约2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2]。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原有肩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平时症状消失,但在某些诱因下发作,颈肢体功能改善。好转:原有症状体征程度较前有所减轻。无效:原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19例,占16.38%;显效46例,占39.65%;好转40例,占34.48%;无效11例,占9.48%。总有效率为90.52%。

    3  讨论

  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和颈椎小关节继发性的改变,颈椎椎间小关节紊乱,关节突关节微小错位以及小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粘连,引起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神经和窦椎神经,并反射性引起颈部肌肉痉挛、疼痛以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和功能受限,日久使相关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甚至肌肉萎缩。从而减轻对颈部椎间关节的保护作用,造成颈椎内外平衡的失调,出现颈椎病的症状。因此颈部肌肉功能失调既是颈椎病的病理结果,又是发生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推拿中,采取扌衮法和按揉法放松颈部肌肉,并配合点按有关穴位,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在治疗时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对敏感的部位重点刺激。有的患者表现舒适感,有的患者感觉疼痛剧烈,对于这些部位操作时间相对长一些,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颈椎牵引手法,由于能够纠正颈椎椎体的偏歪,使颈椎小关节的错位、松动和扭曲等微细结构的异常得以纠正和改变,进而改善椎间盘变性所致的颈椎不稳定状态。祖国医学也认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通过颈椎拔伸可减轻颈椎受压,增宽椎间隙,松解神经根及缓解肌肉紧张及痉挛,活血止痛,有助于消除手指麻木的症状。

【】
  1 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