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的中医认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杨艳,李聪颖,武琴琴,刘宁

【摘要】  祖国医学在养生、抗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其理论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本文主要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出抗衰老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就中医抗衰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抗衰老;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的过程,是时间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衰老快慢也不一样,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养生密切相关。中医对养生、延缓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到养生,并倡导“导行、吐纳”顺应的养生方法。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120种是抗衰老的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抗衰老应以补法、食疗为主。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藏了延年益寿药物253种,延年益寿方89首,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被用作老年保健品。古人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抗衰老复方药物,必将有利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实现。

    1  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衰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医学正传》中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指出肾中精气盛衰与否,与人体的衰老密切相关。

    1.2  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谓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产生各种病变,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等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1]。

    1.3  血瘀  《素问》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瘀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2]。

    1.4  痰阻  痰浊是水液代谢异常所生的病理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脾、肺日渐衰弱,导致津液聚而形成痰浊。痰浊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因素,与瘀血共为导致衰老的主要“实邪”。

    2  衰老的表现

    衰老主要有以下的表现:精血不足,须发早白;肾气衰,精髓不足,牙齿动摇,甚至脱落;肝肾两亏,耳目失聪;精血亏耗,阴阳失调,则脑力衰退,健忘少寐;肝肾虚,则筋骨懈惰,力不从心。

    3  方法

    3.1  内治

    3.1.1  补益肝肾  补肝肾是根本,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衰少则易于衰老,故抗衰老以补肾为主。不少延年益寿的成方,是由补肾药物组成的,补肾的中药大多能益精养肝,肝肾得养,则须发转黑,耳目聪明,筋骨坚强。医学表明补肾中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增加性激素水平,延缓和抑制大脑组织衰老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淫羊藿、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

    3.1.2  健脾胃  健脾胃是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较差,不论药补,还是食补,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健脾法延缓衰老不仅能改善疲劳、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而且还能改善老年人物质代谢低下及其他衰老症状。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丸、归脾丸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

    3.1.3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抗衰法是针对老年肝郁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老年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的日益增多,临床上从疏肝着手,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和气血的治疗十分广泛,并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常用方剂有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砂仁、陈皮、厚朴等。

    3.1.4  活血化瘀  血瘀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出现的老年斑、皮肤粗糙、肢体疼痛,即是血瘀的表现。现代医学表明老年人具有黏、浓、凝、聚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形成血瘀的基础,提示血瘀是参与衰老的重要因素。用药多辅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之法。常用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山楂、川芎、赤芍、水蛭等。

    3.1.5  降浊化痰  痰浊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由于痰浊无处不到,致病广泛,与许多老年病(如中风、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抗衰老时,在注意培补五脏阴血津液的同时,降浊化痰。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涤痰汤等,常用药物有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胆星、竹茹、海藻等。

    3.2  外治

    3.2.1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美容、治病的目的。其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形式。

    3.2.2  针灸  针灸抗衰老的机制,主要有调整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清除自由基,补充微量元素,调整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衰老基因,促进物质代谢及强壮作用[3]。针刺主要穴位:神阙、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灸法以灸足三里为主。足三里是防病保健、强身壮体的要穴。唐代孙思邈是一位用灸法防治疾病的大家,他以足三里为主穴,对健康人“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来防止感染“瘴疠温疟毒气”。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其意是说,要想安康无恙,就必须经常灸足三里。《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日本的《灸法医学研究》书中记载了日本一个三代长寿的满平家族,人平均寿命为一百七八十岁,其长寿的秘诀在于艾灸足三里[4]。

    3.2.3  气功  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5]。

【】
  1 赵荣.中医衰老学说及抗衰老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84-385.

2 孙睦,高普.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5.

3 蒋文波,徐献强,查丽,等.针灸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综述.吉林中医药,2006,26(7):58-59.

4 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灸法抗衰老防老的理论依据.江苏中医,1994,15(10):25-26.

5 朱斐.中医抗衰老的原则和方法.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