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慢性肾衰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认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燕 时间:2010-07-12

【摘要】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其原因除与Hcy代谢有关酶的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参与Hcy代谢的维生素的缺乏(营养因素)等因素有关外,对于CRF患者还可能主要与肾脏代谢清除障碍等有关。CRF病人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数倍高于一般人群,高Hcy血症与CRF病人心、脑血管病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西医 慢性肾功能不全 并发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中医病机

        
  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衰病人长期透析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1]。本文就中西医对CRF合并高Hcy血症的认识,浅析如下。

  1     西医对高Hcy血症的认识

  1.   1     Hcy生成及代谢          Hcy是人体内蛋氨酸(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没有被正常利用的一种氨基酸前体。Hcy在人体内主要有两种代谢过程[3]:再甲基化过程和甲基酶和转硫基过程。在Hcy的代谢过程中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参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2     CRF合并高Hcy血症的原因          目前对普通人群血浆Hcy升高的机制较为清楚,主要包括与Hcy代谢有关酶的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参与Hcy代谢的维生素的缺乏(营养因素)等因素[4]。
            
  有研究表明肾脏是清除和进一步代谢Hcy的主要器官,肾脏的皮质外层,特别是近曲小管细胞富含胱硫醚β?合成酶,皮质内层及髓质外层富含胱硫醚γ?水解酶。CRF患者由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导致此两种酶缺乏影响Hcy代谢而使其血浆浓度升高。余海峰等[5]对56例CRF患者研究表明血中Hcy升高主要是肾脏代谢、排泄Hcy障碍,而非叶酸、维生素B12绝对缺乏。林艳丽等[6]研究表明,血浆Hcy浓度与血浆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7],Hcy水平甚至比血肌酐更能反映肾功能的程度。因此肾脏代谢清除障碍可导致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是高Hcy血症原因之一。

  1.   3     CRF合并高Hcy血症的危害          研究发现[8],血浆Hcy升高是一般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RF病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9],余月明等[10]的研究证实CRF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动脉舒张功能障碍与循环中高Hcy有关,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CRF患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Buccianti等[11]通过对77例MH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病死率的研究发现,血浆Hcy每升高1 mmol/L,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增加3%,提示高Hcy血症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主要预测因子。

  1.   4     CRF合并高Hcy血症的          高Hcy血症治疗目前仍比较单一,主要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徐涛等[12]研究表明应用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能够有效治疗肾移植者的高Hcy血症,并使内皮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血液透析(HD)患者通过有效的透析过程可将尿毒症毒素及Hcy排出。有研究[13]发现:使用了极高流量和/或高吸附能力的透析器12周后,患者Hcy的水平下降了33%,远高于传统的高流量透析器(15.   6%)的功效。     肾移植是治疗CRF患者高Hcy血症的有效措施之一。CRF患者肾移植后肾功能的部分恢复可使血浆Hcy水平缓慢下降33%[14]。

  2     中医对高Hcy血症的认识

  2.   1     中医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精微物质的缺乏是高Hcy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15]。先天禀赋不足,则体质虚弱,易患疾病甚至有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实验研究证明高Hcy血症的发病具有遗传因素,患者常早年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波及全身动脉,病变弥漫且严重,多较早死亡[16]。
           
  饮食偏嗜亦可引起Hcy水平升高。现代研究表明,由于高动物蛋白饮食中甲硫氨酸含量较高,摄入过多易引起Hcy水平升高,而蔬菜和水果中叶酸和维生素B含量高,往往有助于降低Hcy水平[17]。

  2.   2     中医病机          高Hcy血症中医病机可归于痰浊、血瘀范畴。中医学认为瘀血和痰浊同是病理产物,同时又都是继发新的病变的致病因素。痰浊阻滞血气的运行,则易形成血瘀;血瘀阻滞则使津液停蓄化而为痰。痰瘀相互搏结而导致Hcy在体内蓄积,造成高Hcy血症。

  2.   3     中医药治疗         董滟等[18]通过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或缓解糖尿病肾功能损害,减少高血症的发生,保证Hcy的正常排泄,减少Hcy蓄积引起的高Hcy血症。来丽萍等[19]通过实验发现使用益肾活血化痰中药可以治疗高Hcy血症,并有抑制高Hcy血症所诱导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
           
  有报道,用化痰法治疗高Hcy血症[20],用具有消食化积、健脾祛痰、散瘀行滞之山楂治疗高Hcy血症[21],用桃核承气胶囊治疗冠心病高Hcy血症[22],用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高Hcy血症等,均收明显疗效[23]。

  3     讨论
            
  CRF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Hcy血症,CRF病人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数倍高于一般人群,高Hcy血症与CRF病人心、脑血管病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在防治该病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其机理和作用有待深入研究。寻求中医对CRF患者高Hcy血症的进一步的研究,势必为CRF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CRF患者的预后。

 

【】
   [1]王 建,金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与Hcy水平的关系[J].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2):48.

  [2]秦文敬.糖尿病肾病患者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5,18(3):190?191.

  [3]郑法雷,章有康,陈香美,等.肾脏病临床与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39?257.

  [4]UelandPM,RefsumH,StablerSP,etal.Total homocysteinein plasm a orserum:metho d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ClinChen1993,(39):1764?1773.

  [5]余海峰,李春胜.慢性肾功能衰竭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3):275?276.

  [6]林艳丽.高Hcy血症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系[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5,18(6).

  [7]Peter WFHomocy stein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ow greatis the hazard[J].JAMA,2002,288:2042?2043.

  [8]YeunJY.The role of homocysyeine in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Seminarsin Dialysis,1998;11(2):95?101.

  [9]FoleyRN,ParfreyPS,SarnakMJ,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renal disease[J].AmJKidneyDis,1998;32(3):112?119.

  [10]余月明,侯凡凡.慢性肾衰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和微炎症反应间的关系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92?295.

  [11]BucciantiG,BaragettiI,BamontiF,etal.Plasm a homocys teine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m 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reanal disease[J].J Nephrol,2004,17(3)∶405?410.

  [12]徐 涛,王晓峰.B族维生素在肾移植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内皮功能异常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4):940?943.

  [13]Van Tellingen A,Grooteman MP,Ridgway EC,etal long term reduction of plasm a homocysteine levels by super flux dialyzer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J].Kidney Int,2001,59(1)∶342?347.

  [14]GuttormsemAB,Uejand PM.Svarslad EK inetie basis of hyperhom ocystine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J].KindeyJnt,1997,52:495?502.

  [15]李卫丽,景光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