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证治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立新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糖尿病.病因病机;糖尿病.辨证论治;清热生津法.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因嗜欲不节,多食膏梁酒酪,肥甘厚味,胃内积热,津液干涸而致者。如《素问·奇病论》言“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就可造成肥胖,产生内热而转为消渴;亦有因情志失调,郁火伤阴而致者。《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万消症大病。”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可导致气郁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成此病;另外耗神过度,房室失节,损伤精液也可产生本病,《外台秘要·消渴方》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千金方·消渴》谓:消渴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说明房室过度,肾精耗损,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再者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也可引发本病,《灵枢·本藏》篇谓:“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医贯·消渴论》谓:“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说明体质强弱是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而促发本病。如古人嗜服壮阳之类药物,今人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招致燥热内生,阴津亏损而发病者为数也不少。
   
  消渴的病理始于阴虚,起于燥热,阴虚重点在肾,是其本,燥热表现在肺胃,是其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本病迁延日久不愈,常可累及五脏,致精血枯竭,阴阳俱衰,燥热内蕴而并发多种兼症。

  2 辨证施治
    
  本病在治法上,大多是以《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消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为大旨。然而临床所见,往往由于久病或种种原因,“三多”症状不明显,“三消”辨证施治不能适应本病全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本病分为6型辨治,屡获良效。
   
  2.1 肺胃燥热型 本型“三多”证候明显,血糖增高,尿糖阳性。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基础方清热生津止渴。药用:生石膏20g,知母10g,玄参12g,生地12g,黄柏10g,石斛10g,玉竹10g,甘草6g。

  2.2 湿热中阻型 本型除上述证候外,形体肥胖,阴痒明显,肢体酸痛。治以甘露饮为基础方养阴清热利湿。药物:生、熟地各15g,天冬10g,麦冬10g,石斛10,黄芩10g,龙胆草6g,茵陈20g,泽泻10g,黄柏10g。

  2.3 肠燥津伤型 本证与肺胃燥热型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大体相同,唯大便燥结或便闭不通,是不同之处。治以增液承气液为基础方滋阴增液润肠。药物:大黄9g,芒硝6g,玄参30g,麦冬20g,生地20g,枳实5g。
   
  2.4 气滞血瘀型 本型“三多”症状轻重不一,舌有瘀斑或瘀点,舌下静脉粗大而长,或胸部刺痛。
   
  治以桃仁红花煎加减活血化瘀。药物:丹参20g, 当归9g,赤芍9g,川芎9g,桃仁10g,黄芪30g,党参15g,山药15g,玄参15g,苍术10g。
   
  2.5 阴阳两虚型 本型多因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或因失当,过用苦寒伤阳,终致形成阴阳两亏之证,兼有阴亏和阳虚之证。治以八味地黄丸和二仙汤为基础方养阴益阳。药物:熟地12g,山药15g,泽泻9g,茯苓10g,熟附子9g,肉桂5g,仙茅12g,菟丝子12g,五味子10g,淫羊藿15g,黄精12g。
   
  2.6 气血两虚型 久病常易耗气损血,主要表现饮多尿多,乏力倦怠,精神不振,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养血,兼以温肾。以四君子汤合肾气丸为基础方加减。药物: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5g,熟地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肉桂5g,熟附子9g,当归10g,牡丹皮9g,泽泻9g。
   
  2.7 加减 本病在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下,可适当加减临床用药:如尿糖不降者加黄芪30g,山药15g,重用天花粉、生地,并以玉米须(干、鲜均可)代茶饮用;血糖不降者加苍术10g,玄参15g,此乃施今墨先生之经验;血压高者加白蒺藜10g,夏枯草10g,平肝降压;大便溏泄者加炒芡实30g,莲子肉10g,涩肠止泻;尿频有脂膏者加桑螵蛸15g,益智仁12,沙苑子12g,固肾益精;腰腿疼痛者加桑寄生30g,川断12g,牛膝10g,木瓜10g,通经络而强筋骨;失眠者加炒枣仁15g,夜交藤30g,龙骨15g,牡蛎15g,茯神10g,镇静养心安神;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10g,苦参10g,白藓皮10g,清热燥湿,止痒;能食善饥,时觉中空者加熟地30g,黄连6g,以填补真阴而降胃火。

  3 病案举例
    
  张某,男,55岁,患糖尿病1年余,经服降糖药物未治愈,病情时好时坏。于2003年9月来我院求治。现症口渴多饮,日饮数升,小便频数,消瘦,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胸部憋闷,心慌气短,舌紫暗有瘀斑,舌下血脉青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空腹血糖:16mmol.L,尿糖()。辨证为气阴两伤,血脉瘀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处方:生黄芪30g,山药15g,玄参15g,丹参20g,当归9g,赤芍9g,川芎9g,苍术10g,茯苓10g,桃仁10g,龙骨15g(先煎),连服10剂,并以玉米须代茶饮,口渴多尿症状消失。守方加减治疗1个月,续服玉米须代茶饮,胸闷、心慌等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正常,尿糖降至(+)。临床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