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数据分析的古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规律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李学智 梁繁荣 吴曦 李瑛

【摘要】    目的掌握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探求古人该病的常用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用穴及刺灸法,为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提供古代学支持。 方法选取自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运用人工与机结合的方法检索其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探讨古人对针灸治疗该病的规律。 结果共检索得涉及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处方文献194条,统计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穴关联、针灸治法为规律及古人对该病病程疗程的认识。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取阳经穴位(尤其以阳明、少阳、督脉)为主,治疗方法针灸并用,且多用局部或穴位敷贴疗法,对病程也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古代文献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也是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的病种[1,2]。了解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寻求古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取穴及刺法灸法规律,可以为当今针灸临床提供有益的,为在推进针灸治疗规范化的同时又不失针灸个体化、多样化的治疗特色提供有益的借鉴。故我们查阅了古籍中有关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治疗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统计,并对古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1  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方法

  1.1  检索书目的选取确定检索范围为自先秦两汉至清末(1911年)这一时段的代表性针灸医籍、综合医著及眼科专著。检索书目的确定,主要参考了《针灸文献提要》[3]《中国医籍大辞典·针灸类》[4]及《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5]三部医籍目录书,对其中介绍的著作进行比较、筛选,选取影响范围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著作,并选择专家推荐的可靠版本。共确定检索书籍63部。
 
  1.2    数据检索范围及筛选条件确定检索式之前,参考了《急病针灸典籍通览》[6]《中国针灸证治通鉴》[7]《中华大典·针灸分部》等针灸证治条目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名记载,以口?/歪、口僻/噼、?斜、口眼?/歪斜等作为检索词,采用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法,在上述书籍中进行检索。将检索得的条目严格筛选,并滤出其中相当于医学中枢性面瘫、癫痫等非指向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于44部古籍中检索得口眼?斜的相关治疗条目194条,基本符合周围性面瘫的病症特点。

  1.3  数据的录入及提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人工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古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的认识及运用规律。结果详述如下。

  2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

  2.1   治疗原则 针对“风邪入中”这一病因,《针灸资生经》[8]《针灸摘英集》[9]《卫生宝鉴》[10]《针灸大成》[11]等书认为治疗应“取尽风气”,即治疗该病以袪风为主。

  2.2   所选经络《灵枢·经筋》[12]篇指出“口目僻”这一病症为阳明与太阳经筋为病。后世有些文献沿袭了《灵枢》这一说法,其余文献则极少提到治疗该病取何经脉,多直接给出穴位。这些穴位的经脉归属见“2.3”项。

  2.3   所用穴位我们将所检索的44部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出下结果:出现于古籍口眼?斜针灸治疗条目的穴位共计68个,416穴次。
 
  2.3.1  穴位的使用规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穴位依次是: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髎、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髎、完骨(各7次),百会、冲阳、下关、二间、内庭、偏历、瞳子髎、龈交、迎香、足三里(各6次),风池、禾窌、间使、四白、通谷、行间(各4次),强间、曲池、十宣、手交脉、通天(各3次),承光、和髎、肩髃、人迎、丝竹空、太阳、外关、温溜、照海、中指节上(各2次),尺泽、大椎、耳门、发际、风府、风门、风市、后顶、环跳、绝骨、劳宫、曲差、商丘、上星、申脉、素髎、太冲、委中、阳陵泉、鱼际、攒竹、肘头(各1次)。

  2.3.2  经脉的使用规律统计所用穴位的经脉归属,可见古人常用的经脉及穴位如下:
   
  足阳明胃经穴位11个共157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大迎(9次)、承泣(8次)、巨髎(7次)、足三里、内庭、冲阳、下关(各6次)、四白(4次)、人迎(2次);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8个共55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合谷(26次)、二间、偏历、迎香(各6次)、禾窌(4次)、曲池(3次)、温溜、肩髃(各2次);
   
  督脉穴位有9个共48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水沟(28次)、龈交、百会(各6次)、强间(3次)、大椎、风府、后顶、上星、素髎(各1次);
   
  足少阳胆经穴位8个46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听会(17次)、上关(9次)、完骨(7次)、瞳子髎(6次)、风池(4次)、风市、商丘、绝骨(各1次);
   
  手太阴肺经穴4个23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列缺(10次)、太渊(11次)、尺泽、鱼际(各1次);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5个 19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翳风(12次)、丝竹空、外关、和髎(各2)、耳门(1次);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7 个13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通谷(4次)、通天(3次)、承光(2次)、曲差、申脉、风门、攒竹(各1次);
   
  其它经脉:任脉:承浆(22次);手太阳大肠经:颧髎(9次)。肝经:行间(4次)、太冲(1次)。

  2.3.3  穴位所处部位规律其中,36个穴位位于头面部,占总穴位数的52.94%,共288次,占总穴次的69.23%。但如果计算所用10穴次以上穴位(共9个),则头面部穴位(共6个)占66.67%,且所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地仓、颊车穴,说明古人治疗该病仍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为主。四肢部取穴多取四肢远端穴位,且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2.3.4  辨证用穴规律古籍文献中对该病的辨证取穴未有记载。

  3  古代文献中周围性面瘫的刺灸法应用分析
   
  在检索得的194条文献中,标明使用针灸方法的、或通过上下行文可以确定针灸方法的有63处。其中应用灸法的有46处,针法20处,其中针灸共用的3处。

  3.1   灸法 

  3.1.1  灸法种类古籍中实际所指为“麦粒灸(小艾炷灸)”的有9处,此外,还有特殊灸法,其中 “苇茼灸”(《针灸大成》亦称为“笔筒灸”)5处,该法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13]。其余灸法则未标明种类。
   
  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载苇茼灸灸法:“治卒中风口?方: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后被《外台秘要》[14]《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勉学堂医学集成》[15]等书转载引用。
   
  古籍中治疗该病的灸法中,小艾炷灸亦多有描述。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中风口?,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的记载;《扁鹊心书》[16]《卫生宝鉴》中都明确提出小艾炷灸(艾炷大如麦粒)灸法。

  3.1.2  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有面部的穴位,如地仓、颊车、人中、瞳子髎;头部的穴位,如百会;也有耳部的穴位,如翳风、听会;而苇茼灸的施灸部位即耳孔;另外,还有医家灸治四肢远端的穴位:如手交脉、手中指节上、间使、合谷等。

  3.2   针法

  3.2.1  针刺种类 《灵枢·经筋》篇中载可用燔针焠刺法治疗寒邪所致“口目噼”:“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和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之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除此之外,其它书籍中未标明针刺种类,从文字看似乎用的是毫针。

  3.2.2  针刺方法其中有8处标明了补泻方法。其中,7处认为针刺应用泻法,即“?左泻右,?右泻左”, 只有在《针灸集成》中提出左右两侧补泻兼施的针刺方法:“?左,泻左补右;?右,补左泻右”。其中5处标明应用透刺法,均为地仓与颊车的透刺。如在《针灸大成》卷五杨氏治症中颊车穴下说:“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医学纲目》[17]中也说:“颊车沿皮向下地仓,?左泻右,?右泻左,针透亦无害”。

  3.3  外治法检索针灸医籍及综合医籍针灸卷部分,所得外治法有25处,包括膏摩法、穴位贴敷法、局部药物贴敷法,《银海精微》[18]上还提到刮痧疗法。   

  4  关于此病疗程与疗效的记载
   
  虽然古籍上有“取尽风气”“以口眼正为度”(《针灸摘英集》《古今医统大全》[19]《卫生宝鉴》等书)的记载,但对于确切的疗程和痊愈时间,少见具体说明。

  4.1  疗程多数医家只在医籍中写“以口眼正为度”,对具体的针灸疗程描述极少。如《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中风口眼?斜,……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针入四分。”《针灸资生经》中说:“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麦粒,各二七状,频灸取尽风气。”也有明确提出针灸的刺激量,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苇茼灸的疗程时说:“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4.2  病程古籍是对该病病程少有记载,然而在《扁鹊心书》说:“当灸地仓穴二十壮,……一月全安”, 与今天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大致相似。在《银海精微》中提到该病的预后说:“近患者易治,若年久难治”,也是与今天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相符的。

  5  结论
   
  通过以上对古籍中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袪风通络为原则,穴位应用多以手足阳明经、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且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治疗方法为针灸并用,且多用灸法,尤以小艾炷灸常用;对于辨证取穴、病程及疗程少见具体论述。
   
  我们应用数据提取的方法统计出了古人用经取穴及治疗方法的频次,间接反映了古人对针灸疗法中有效要素的认识和应用。如此结论是因为有效的穴位和治法在针灸学术的传承中必定会得到较为广泛和长久的顺沿。当然,我们也应该重视古人治疗该病取经用穴、所用治法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不能单纯以使用频次定位所用穴位及治法的有效程度,从而忽略了有价值的、独特的治疗经验。

【文献】
    [1] 梁繁荣,余曙光,李 瑛,等.针灸治疗贝尔氏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584.

  [2] 何 俐,周沐科,周 东,等.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杂志,2005,5(2):106.

  [3] 王德深.中国针灸文献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2.

  [5] 郭霭春,石琢堂.现存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刘立公,顾 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87.

  [7] 邓良月,黄龙祥.中国针灸证治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50.

  [8]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资生经[M].华夏出版社,1996:302.

  [9]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摘英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0] 元·罗天益.罗天益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9.

  [11]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2] 田代华注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1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14] 唐·王 焘.王焘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59.

  [15] 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

  [16] 宋·窦 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39.

  [17] 明·楼全善.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77.

  [18] 明·李时珍.银海精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19]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