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江花 肖力强 王明杰 时间:2010-07-12

【摘要】    简要地说明并着重分析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生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应注重从文法、自学方法和实践检验等角度去掌握。

【关键词】  本科 《伤寒杂病论》 分段教习法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籍之一。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许多都是吸取该书中的宝贵经验而取得的,其实用价值可见一斑。目前国外医学专家对此极为重视,还专派留学生前来专攻此书。作为我们中国的中医学子,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整理、研究更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由于我院学生普遍反映本书难学,就此情况,学院先后两次立题,将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整理合编为《仲景学说》,推进教学改革,在此进行了如下的分段教习法的探索和研究。

  1  第一阶段:先明文法与句法,熟悉《伤寒杂病论》特点
   
  《伤寒杂病论》成书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之久,其文体与今大不相同。本书文字虽受先秦文学和当时文风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条文是朴实易晓的。
   
  若说《黄帝内经》是以古代的韵文形式为主,那《伤寒杂病论》则是以古代散文形式为主。《伤寒杂病论》以四言韵文出现的形式则仅见于少数条文之中,如“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等,而大部分则是以散文的形式,甚至还有民间的口头语言,如用叠字摹状来形容病状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真是惟妙惟肖,好似如临其境,亲见其状。
   
  从《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来看,与汉代优秀散文一样,在文法、句法、词法等方面是丰富多变的。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原文的本意大有裨益。这牵涉到对《伤寒杂病论》的读法问题。如反复强调法、反衬比较法、 倒装文法、 省略文法、 通假字等,都须介绍给学生。
  
  本书历时久远,辗转传抄,衍错漏脱在所难免,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对其衍文,理应去掉,如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有寒”怎么会用白虎汤去,显然是错简,否则,无论怎样去解释,也总嫌牵强附会。
   
  联系实际,正确断句。不同的断句,会导致不同的解释。如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对“额上陷脉急紧”,好些医家断为“额上陷,脉急紧”,解释也就千奇百怪。钱潢曾驳正曰:“额骨坚硬,岂得即陷”。陷脉,见于《灵枢》,文曰“针陷脉,则邪气出”;张介宾释曰:“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类经》二十二卷)。阴亏血虚的病人,误汗后,阴血骤虚,额上两侧之经脉,搏动急剧劲紧,属亡阴之象。倒不如联为一句,或者断句为“额上陷脉,急紧”,更符合疾病的具体情况。

  2  第二阶段:背诵、精读与泛读,倡《伤寒杂病论》的纵深研究
   
  解决《伤寒杂病论》的读法之后,才能争取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则要求熟记原文。怎样才能记住原文及其含义呢?首先要熟读。即《素问著至教论》所云,先要“诵”,其次才谈得上“解、别、明、彰。”正如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按什么文本来读呢?我国许多中医名家主张读白文本,不要一开始就读注释本,其意思十分明白,深恐读者因“先入为主”之故,不能将书读活,从而影响对原文本意的理解。
   
  但是,学生时代所学科目较多,只得靠自己去挤出一些时间自学。当然不宜太多,此可谓精读。根据我院藏书情况,先可选两本书,以打开思路。其一为《伤寒来苏集》,其二为《伤寒贯珠集》。由于这两本书其编排体例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与我们的教材有许多类似处,同时它们也是中医界所公认的优秀注释本。毕业后工作时,再看一看《注解伤寒论》《伤寒类方》《伤寒论条辨》《伤寒溯源集》等,结合临床实际,效果就更好。
   
  读书要认真,除了注意前面所述的特殊读法之外,一定要注意“宁慢勿快,宁涩勿滑”,边读边记,勤于积累。可采取作读书笔记、摘要、摘录等形式。如有收获,可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教与学互相紧密配合,对于理解《伤寒杂病论》原文便不难了。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更要求熟记原文,现多数中医专家强调要死记硬背。究竟要背多少条文,有的认为“最低限度要能背诵六经条文。”或者首先应将《医宗金鉴·编辑伤寒心法要诀》及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背得滚瓜烂熟,牢记不忘。如果认为要求过高,那对于教师在课堂反复强调的重点条文,起码应该熟记甚至背诵。这使学生今后实习和独立工作时,便于向老中医学习和互相切磋。

  3  第三阶段:讲授、示范与自习结合,树《伤寒杂病论》之研习兴趣
   
  我院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学院自编教材《仲景学说》[1],在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重点讲授以及课后临床见习,使学生对《伤寒杂病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当然是一条捷径。但是由于学时有限,完全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所起到的只能是启蒙、解惑、帮助入门的作用,要登堂入室,还要靠自己刻苦学习,这样自学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今后独立工作后长期甚至一生都要坚持的学习方法。我国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都是自学而成,还须有谦虚向别人求教的态度,即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六经、脏腑辨治。而在具体学习原文时,尚应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等方法进行整理。如204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再结合238条与261条便知为湿热内郁,热不能通过发汗外散,湿不能经由小便下泄,湿热蕴蒸,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从而发为黄疸;且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显系阳黄。又结合260条也有“身目发黄”,然其为“寒湿在里”所致。《伤寒杂病论》中言发黄的条文不止于此,又得联想到尚有6条与205条的被火而致发黄,129条的发黄又属于血证,系蓄血发黄。将《伤寒杂病论》发黄的条文全部归纳在一起,便可见,虽则都是发黄,然而其因却有被火、蓄血、寒湿、湿热之殊。其治则有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温化寒湿及清利湿热之分。又将262,263条合看,则进一步明白,湿热发黄尚有:湿热兼里,湿热兼表和热重于湿之异;其则有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之别。
   
  总之,不但要了解《伤寒杂病论》原文之间的关系,更要了解证与证之间的关系,亦要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将祖国医学进行全面地整理、研究,这是我后学之辈的光荣使命。

【】
    [1] 肖力强.仲景学说[M].成都:四川技术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