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鼎坚临证经验举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庞勇 赵利华 黄瑜 王刚 卢琰琰

【关键词】  黄鼎坚 针法 疏通经络

  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临证40 余年,勤求古训,探《灵枢》,问《甲乙》,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临床应如桴鼓,现将其临证经验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1  重视手法,缓慢进针,分层取气,得气为先
   
  黄老继承名医朱琏的“缓慢进针法”,并有所发挥,提出进针要“轻、稳、准”,黄老指出,临床上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时,往往在针入皮肤层时会产生刺痛感,若要避免刺痛感的出现,最为关键一点是在皮肤层的捻转操作要尽可能轻巧且幅度要小(常小于15°),下压指力的运用要均衡适当,根据患者肌肤张力来调控。实压虚捻,在皮肤层进针时患者通常可感觉到一种轻微麻胀及感传,即所谓的“皮肤感”。黄教授认为这种“皮肤感”也属于正常针感之一,如果应用快速进针时则难于感受得到。在缓慢进针、行针过程中所引发的此种得气感觉,是针刺刺激皮肤浅层得气时皮部络脉之气被激发的表现,因而易于循经脉线扩散或由穴位处向外辐射,这种感觉的出现也同时有利于深层得气感的获得,使得针刺过程中于皮肤、浅、深3 个不同层面均能获得针感,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疏通经络”的作用,这正是缓慢捻转进针法的优势所在。
   
  曾治1 例女性患者,31 岁,2006 -09 -16 就诊,诉左侧偏头痛时发2 年,近日加重,诊见左侧头痛,伴头重,头有汗出,纳寐差,舌淡红苔厚白,脉细滑。此为少阳经气不利,气机失调而致。取左侧风池,足临泣,用缓慢捻转进针法进针,当针尖刺入皮下时,反复轻轻地捻动针柄,局部出现牵扯感,且往远端扩散,随后“紧捻慢进”使针感向左侧头角放射,连续行针2 min,患者述疼痛逐渐减轻,留针30 min,每10 min 行针2 min,起针前疼痛基本消失,巩固2次获愈。

  2  师古不泥,选穴精当
   
  黄老博览群书,精于岐黄,临证师古不泥,独具卓见。黄老认为针灸治病,辨证是基础,而选穴的准确性和适当配伍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素。黄老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临床中也逐渐出一些独特的经验用穴。黄老提到,失眠患者大多在玉枕穴有压痛反应,且该穴压痛反应的轻重又常常与失眠持续时间长所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麦粒肿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曾治疗一位失眠3个月的患者,其失眠情况较为严重,常常彻夜不眠,在经络腧穴检查时发现双侧玉枕穴有明显的压痛,并由此反应推断出患者时常患口腔溃疡,经检查也证实在上唇处确有一尚未完全愈合的溃疡。该患者经针刺玉枕穴为主治疗,2 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每晚基本能安睡约5 h,第4 次治疗后每晚能睡6 ~7 h,共10 次治疗即愈,疗效甚为明显。
   
  十七椎穴位于督脉上,具有益肾调经、通络止痛的作用。黄鼎坚老师在临床上采用十七椎穴安全留针法治疗痛经,常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兹举一例说明。女,22 岁,每于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腰骶疼痛3 年余,曾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变化。来诊时恰值月经来潮第1 天,小腹冷痛拒按,痛势剧烈难忍连及腰骶,经行不畅, 经量少且色暗有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查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紧。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胞宫,淤血阻脉。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为法,穴位取十七椎穴加肾俞。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取十七椎穴用1.5 寸毫针刺入约1 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在得气后仍继续行针约30 s 以加强刺激,令针感向小腹传导后留针, 同时用艾条温灸该穴;然后取双侧肾俞穴用1.5 毫针刺入约1.3 寸,施行补法并使针感下传骶部后留针。腰腹疼痛在留针约5 min时开始缓解,其余症状亦随之明显减轻。共留针25 min。治疗结束时先取出肾俞之针,再将刺入十七椎穴之针退至皮下,然后横向平刺入1 寸,按压局部及活动均无痛楚和不适后用胶布固定,安全留针24 h。次日采用同样方法治疗,两次痊愈。

  3  针、灸、药并施,各展所长
   
  针、灸和中药一样,都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亦如孙思邈所说:“只知针灸,不知用药,或只知药剂,不学针灸,只知医术的一半”、“知针知药,固是良医”。这说明针、灸与药,各有其适应症和特点,临床不可偏废。
   
  曾治一瑞典患者,女,41 岁,2004 -12 -05 初诊。述自幼体弱,13 岁患哮喘,平时以激素药片内服,发作时加喷剂,虽能缓解但咳嗽不停,且易感冒、肠胃不好,不慎进寒性食品即泻痢,月经依时下但量少色暗淡,曾6 次怀孕,每至4 ~11 周即流产。现喘咳,咳嗽,咳声重浊不扬,痰白,不易咯出。现每天口服可的松1 000 mg 及喷剂4 次/d,精神差,说话声低,无力,觉胸憋气短,四末发凉,背恶寒,纳少,寐可。查:脉细滑数舌质淡红苔白,单瘦,肤欠润华,指甲少荣。黄老认为此因禀赋不足,脾胃气虚,痰湿内生,外感风寒引动伏痰则发本病。诊断:①哮喘(虚寒证);②胃肠功能紊乱;③滑胎。治法:以健脾化痰、温肺止咳为法。针灸取神阙/关元、足三里、太渊、风门、肺俞/膏肓、脾俞、三阴交,每周两次;吴茱萸末、附子末敷脐,3 日一换。2000 -01 -03 复诊,述前两天伤风鼻塞、咳嗽,痰白,但难咯,喘未发,喷剂减至每晚1 次,上方加风池、大椎。2005 -01 -11 复诊,述喘未发,但咳嗽痰声重,兼腹胀痛大便难。前方加丰隆,天突至膻中擦油,五行针刺之;四君子加痰咳净片内服。2005 -03 -15 复诊,述停服激素类药,上方加肺俞/风门、足三里/孔最穴位注射鱼腥草、核酪注射液,每周两次。5 个月以来,时有咳嗽,哮喘未发,精神振,纳佳, 二便常。6 月8 日报告,已妊娠3 周,觉身阵寒,夜少咳,腹胀,脉滑微数,舌红质嫩苔薄白。更方:背胛区、前胸区诸穴指按擦油拔罐;每周1 次;玉屏风加荆芥末冲服,每周两副当茶饮。定期到检查,胎儿发育正常,虽时有咳嗽但纳佳,精神尤佳,血压正常:120/70mmHg。守上方坚持每周1 次。2006 -06 -15 来电告知,于2006 -02 -13 顺利产下一男婴,母子平安。黄老认为此证病在肺,根在脾肾。胸为肺府,腰为肾府。重取腰背俞以调五脏六腑功能;佐前胸诸穴以调气宽胸,利气排痰;灸神阙/关元而理脾胃补命门火,脾健则痰无而生,循经取脾、肺之表里经合穴三里、曲池佐之;更加肺经郄穴孔最通肺镇咳,定喘经验穴以平喘。法以重灸振阳,阳振则阴寒自散,脾健则痰无以生,气顺则无以逆,喘自平矣。健中益气振阳,不仅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更使冲任得固而能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