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陆为民 时间:2010-07-12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临床运用应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

【关键词】  活血化瘀 慢性萎缩性胃炎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瘀血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用活血化瘀法有良好疗效。兹就活血化瘀法治疗CAG的理论及应用探讨如下。

  1  阳明胃腑,血病易见
    
  CAG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属阳明,脾属太阴,《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或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或因“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或因外邪侵袭(如Hp感染),胃膜受损,或出血之后,有离经之血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日久则气滞血瘀。因此,阳明胃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如王清任《医林错改》云:“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脾胃论》则更明确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或“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素问·痹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留。”明确论述了脾胃为病每易瘀血内结。

  2  证候表现,重察舌象
    
  CAG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胃痛、痞满、纳差、消瘦、口渴、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等,脉多细涩、沉弱。《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指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血滞中,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痞满。林佩琴在《类证制裁》云:“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初痛宜温散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瘀血阻滞胃络,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血瘀则舌失滋荣,血流不畅,故CAG患者多见舌质紫黯或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具有诊断的普遍意义,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通俗伤寒论》指出:“因热而瘀者,舌必深紫而赤,或干或焦,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带青或黯或滑”。因此,CAG瘀血证的诊断,尤须重视舌诊。单氏[1]认为舌下脉络的观察是重中之重,并从舌下脉络的颜色、脉之延伸及充盈度、脉络的增粗及扭曲度和脉络的分支密度等几个方面观察,分三个等级来判断CAG血瘀证的轻、中、重不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依据。

  3  医学,提供佐证

  3.1  胃镜、病理提供客观依据  CAG胃黏膜萎缩,正常颜色改变,脉络显露迂曲,黏膜腺体萎缩,呈颗粒状隆起增生、息肉、小结、糜烂、溃疡等均为血瘀的病理产物。李氏等[2]根据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胃络瘀血证诊断标准[3],同时把胃镜象及病理检查看作是中医望诊的一种延伸,并结合血瘀证的病理,最后在宏观和微观上确定胃络瘀血证,认为胃络瘀血证存在于CAG之中。

  3.2  CAG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在血瘀的病理状态下,血液的流变特性发生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间接反映了脏器瘀血,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大量临床与实验资料证明,血瘀证一般都伴有微循环障碍。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液成分与性状改变而粘、浓、稠、聚。CAG存在显著的高黏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萎缩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张维颖等[5]通过对CAG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循环变化的研究发现,CAG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4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CAG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与气滞常互为因果,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脾胃运化障碍,后天失养。瘀血内留,郁而生热,瘀热相合,则耗津伤阴,血液黏稠,又会加重血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脾虚失统,还是瘀热灼络,均可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使血瘀进一步加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恶性循环,势必气血日虚,胃腑萎弱日重,甚至发生癌变。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常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的目的,还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这些作用可能促进 CAG病理组织的逆转。

  5  临床应用,相兼而施

  5.1  养阴益胃,活血化瘀法  《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易被辛辣炙煿、劳倦情志所伤,久则耗气伤津入络,阴津亏损,胃络失养,渐成瘀阻之变。此时,宜养阴益胃,活血化瘀。如肖氏[6]自拟养阴化瘀汤加减CAG患者62例,总有效率为85.48%。

  5.2  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法  肝主疏泄,调畅脏腑气机,助脾运胃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胃降,运化健旺。反之,则影响中焦的纳降与升清,致胃中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叶天士亦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失疏泄,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不通则痛;二是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胃痛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则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瘀胃络。故CAG多气血同病。治宜疏肝活血,气血同调。

  5.3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  脾胃健旺则水谷。脾胃虚弱则运化不及,湿从中生,气滞不行,日久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血俱病,络道不利,血行不畅,胃络瘀滞。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说:“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因此本病的实质乃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瘀血是CAG的病理产物,反之亦可阻于中焦,使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肠功能进一步紊乱。另一方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行不畅,脏腑失养,脾胃亦可虚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病程迁延。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多瘀”之说,脾胃虚损,因虚致瘀是其病理基础。

  5.4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可见,瘀血内阻是胃病的重要阶段,血瘀则气滞,气郁中焦而化热化火,致血瘀热毒内蕴,瘀热互结是造成胃络损伤、组织增生的根本原因。本病缠绵难愈,与邪毒未尽有关。一方面病程迁延,正虚邪恋;另一方面,胃为阳土,易从阳化火。热盛化火,火盛成毒;湿性秽浊,久蕴成毒。结合医学,与虫毒(幽门螺杆菌)亦密切相关。如白氏等[7]用活血解毒方治疗CAG并轻、中度肠上皮化生患者119例,设胃复春片为对照组,证候、胃镜、病理疗效均比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除上述方法外,其他还有温中补虚、活血化瘀,清化湿热、活血化瘀等方法,临床宜分别治之。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应根据瘀血证的轻、中、重将活血化瘀药分为三大类,分而使用,一为和血类:如当归、赤芍、丹皮等;二为活血化瘀类:如川芎、蒲黄、刺猬皮、莪术等;三为破血逐瘀类:三棱、水蛭、地鳖虫、血竭等。由于活血化瘀药药性峻烈,易对机体形成一定伤害,特别是体弱者,若审证不当而用之,则利少弊多。临床运用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程度的活血化瘀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接受,这极其重要。与此同时,在伍用它法治疗时,用药也切忌克伐,理气须防香燥,补气勿使壅滞,这样才能达到“合方妙用,去瘀生新,其病自愈”的目的。

【】
    [1] 单兆伟.中医临证与方药应用心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0?23.

  [2] 李佃贵,史淑红,孟宪鑫,等. 从胃络瘀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四川中医,2007,25(6):25?26.

  [3] 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研究会.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 65?67, 143.

  [4] 施新猷,王四旺,顾为望,等.比较医学(下册)[M].西安:陕西技术出版社,2003:312.

  [5] 张维颖,惠保定,李见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1997,7(1):40.

  [6] 肖旺东.养阴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2例[J].新中医,2007,39(8):73?74.

  [7] 白海燕,郭立芳,杜艳茹.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轻、中度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