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治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四肢骨折;血管神经损伤;合并症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的特点和诊断与治疗。结果 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48例均无漏诊、漏治。结论 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要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随着我国、迅速,交通、工作等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患者逐年增多。肢体损伤约占创伤总数2/3,其中骨折最为多见,易被发现能诊治及时。但骨折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一方面使肢体创伤的治疗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明显的骨性畸形容易吸引医生的全部注意力,有可能遗漏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尤其是主要大动脉损伤的漏诊、漏治,将会丧失成功修复的宝贵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在肢体骨折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可能继发引起血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本院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因创伤致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48例,经过及时诊断、妥善处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中男36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10~56岁,平均38岁;车祸伤29例,机器致伤6例,刀砍伤5例,压、砸伤8例;骨折与血管损伤部位:前臂双骨折伴尺桡动脉伤8例,前臂双骨折伴尺动脉伤6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伤6例,股骨下段骨折伴股动脉伤5例,胫腓骨上段双骨折伴腘动脉伤14例,胫腓骨双骨折伴胫前后动脉伤4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其中胫神经损伤7例,正中神经损伤4例,失血性休克6例;伤后6 h内手术27例,6~12 h内手术16例,12 h以后手术5例。 
  1.2 手术情况与结果 对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骨折全部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血管缺损在3 cm以内,通过断端游离、临近关节屈曲(<45°)后直接吻合32例,缺损在3 cm以上16例,经断端游离后行血管吻合(临近关节屈曲<45°)仍有张力取大隐静脉移植3例,人造血管3例,5例屈曲临近关节>45°且<60°吻合。 
   
   2 结果 
   
  术中行骨筋膜切开减压12例,无1例死亡;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率100%,随诊43例,35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8例伴有神经损伤者,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6例,2例肌萎缩,6例肢体坏死截肢。 
   
  3 讨论 
   
  3.1 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断 肢体受到外伤可以造成骨折,也可以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必须及早做出诊断[1]。对四肢损伤的患者都应警惕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结合患者受伤情况,查体、x射线检查,能初步诊断血管、神经损伤,大多数严重的四肢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肢均可出现肢端缺血、伤处张力性或搏动性血肿、伤口活动性大出血,典型的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皮温下降、皮肤苍白、感觉麻木、肢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局部肿胀、毛细血管充盈、针刺肢端时无活跃出血。物理检查阴性不能排除血管损伤,但物理诊断有较高准确性。对无肢体伤残或截肢,除常用的物理检查外[1],可用动脉造影、Doppleu动脉压指测定[5]、B超、CT和N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进一步诊断。但是,在一些不典型的闭合性损伤病例中,肢体检查时动脉搏动存在,其他症状不存在或不典型,也不排除动脉损伤的可能性,动脉搏动也可能是侧支循环或者是动脉不全断裂动传递过去的,这样并不能满足肢体血供需要,最终可引起肢体慢性缺血和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坏死截肢。还有一种情况是血管内膜受到严重损伤,早期仍保持血流通畅,肢体并不表现出缺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后逐渐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至于血栓形成时间则不好预测,一般伤后6 h出现栓塞为亚急性血栓形成,12 h以后慢性血栓形成。这种病例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仔细检查,严密观察,对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及早积极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时机。
  3.2 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 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抢救生命、保存肢体、控制感染、恢复功能。处理时要明确:①外科医生在首次接诊、处理任何大肢体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必须意识到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②因大动脉损伤漏诊而延误的时间是灾难性的,尤其是下肢股动脉,动脉等的损伤,其结果是截肢,甚至死亡;而神经损伤的误诊尚有挽救的机会;③首先对大动脉损伤进行急诊的决定性治疗。 
  3.3 重建骨连续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靠的骨折固定,为修复血管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为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对骨折应行简单有效的内固定。若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可争取时间首先修复血管重建循环,而后固定骨折,此时应注意保护修复之血管,避免过度牵拉和挤压。笔者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以及骨折情况,选择适当的骨折固定方法。螺钉钢板内固定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对合并软组织损伤和污染较重者应慎用;髓内针是简单可靠的骨折固定方法;对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污染较重者,外固定架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折固定方法;对骨牵引者应严格控制牵引重量,以防血管受到牵拉。    3.4 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对合并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休克者,应积极抢救。只要情况允许,尽早修复血管。另外,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肢体功能,故应重视神经损伤的修复。对肢体肿胀明显、缺血时间长的病例,应酌情行深筋膜切开术,以防筋膜间区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四肢主要动脉损伤,损伤平面以远肢体即刻或延迟发生缺血,导致缺血性肌萎缩;深筋膜切开是处理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重要辅助措施[2]。切开减压能减轻由于挫伤、缺氧等造成的肢体肿胀,解除对血管的压迫,保证血管修复后的通畅。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如股动脉、腘动脉、肱动脉等受伤时间>6 h,局部挫伤严重的病例,在血管修复后进行肢体选段筋膜减压,能避免因肿胀所致的血管受压及术后肌挛缩。通常认为4~6 h为缺血安全期,由于血管损伤后到入院因种种原因被延误,加上修复血管需要一定时间,循环建立后,必然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害,受伤肢体所处的环境湿度、小腿软组织损伤的性质及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因此彻底减压是防止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和肢体坏死的关键[3]。应用网状小切口筋膜减压既能有效减张,术后切口也不用植皮[4],本组14例腘动脉损伤,受伤到吻合后通血时间>6 h,其中11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未出现肢体坏死,取得了明显效果。 
  3.5 及时手术、正确救治,是血管损伤修复、肢体成活的保证 
  及时手术,手术坚持“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原则,术后加强抗感染、抗栓塞、抗痉挛等治疗,对合并骨折的血管损伤,有效的内固定可恢复骨骼支架结构,提供稳定的血管吻合环境。多数提及先固定骨折后处理血管,并主张将骨折端缩短一定长度,使血管吻合无张力[6]。两者谁先处理应视受伤时间长短和骨折后的全身情况而定。若受伤时间不长则应争取先固定骨折后修复血管;若受伤时间已超过6 h,应先修复血管,重建血运后再选择骨折固定方法,一般不轻易缩短骨折端。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临床并不罕见,及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患者的关键。 
   
  文献 
  1 刘鹏,彭学良,刘晋才.四肢血管创伤的治疗进展.创伤外科杂志,2002,4(1):62-64. 
  2 黄耀添,马平,候黎升.火器性四肢动脉伤.中华外伤科杂志,1997,17:110-111. 
  3 董有海,孙仁艳,何明武,等.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诊断和治疗.贵阳医学院报,1998,17(2):88-99. 
  4 邱雪立,蔡植英,林本丹,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1例.中华创伤杂志,2000,2(2):125. 
  5 Drapanas T, Hewitt RL , Weichert RF ,et al. Civilian Va scularun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fe decades of management Ann Surg ,1970,172:351. 
  6 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等.177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中华创伤杂志,2001,17:58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