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及别传本古今字例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怀之 时间:2010-07-12

【摘要】  《黄帝内经》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不同的传本,《黄帝内经》与其别传本,常常在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时,或写作古字,或写作今字,此乃给今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相校,集录因书写或古字或今字而造成的异文材料,辨识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关键词】  古今字;区别字;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

    Fund project: Research item of Shandong Provincial Social Scientific Plan(No:06BWJ006)Explana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Other Spread Versions

  Abstract:During the spreading process,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has developed into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such as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Notes to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is found to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versions in writing the same character, which brings some difficulties for people to study. The paper corrects some mistakes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Notes to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collects and records the variants caused by writing, and solves the related questions.

  Key words: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different words; Plain Questions; Miraculous Pivot; Taisu;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古今字,是指在一个原有字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改换形符另造新字,以分担原有字一部分义项的文字现象。原有的字称为“古字”,改造成的新字称为“今字”。古字又称“初文”、“本原字”,今字又称“分化字”、“后起区别字”。今以《黄帝内经素问》(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灵枢经》(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刊本)、《黄帝内经太素》(1982年影印《东洋医学善本丛书》所收日本仁和寺《太素》影印本及1980年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影印《缺卷复刻黄帝内经太素》三卷)及《针灸甲乙经》(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刻医统正脉本)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因使用或古字或今字而造成的异文现象进行研究。

  1  任妊
       
  《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灵枢·论疾诊尺》同。张介宾注:“妊,妊月,孕也。”“妊”,《太素》卷十五“尺寸诊”作“任”。“任”为古字,“妊”为今字。
       
  任,本义为怀抱之义。《诗经·大雅·生民》:“是任是负。”郑玄笺:“任,犹抱也。”引申为怀孕义。《大戴礼记·保傅》:“周后妃任成王于身。”《汉书·元后传》:“李亲任政君在身。”颜师古注:“任,怀任。”又《汉书·叙传上》:“初刘媪任高祖,而梦与神交。”颜师古注:“任,谓怀任也。”具有怀孕义的“任”后换“女”旁另造“妊”字,专表怀孕义。《说文·女部》:“妊,孕也。”《广雅·释诂四》:“妊,娠也。”

  2  甲胛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高士宗曰:“甲,同胛。”又《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胛,《太素》卷十三“经筋”作“甲”。“甲”为古字,“胛”为今字。
       
  按《释名·释形体》:“甲,阖合。与胸胁背相会合也。”《说文·骨部》:“髆,肩甲。”段玉裁注:“《释名》作‘肩甲’,《灵枢经》作‘肩胛’。”又《玉篇·肉部》:“胛,背胛。”《集韵·狎韵》:“胛,阖也。与胸胁相会阖也。”由于“甲”字义项较多,后另加肉旁造“胛”字,“胛”则专表肩胛之义。

  3  匡眶
       
  《素问·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目匡陷,真藏见。”匡,《甲乙经》卷八第一上作“眶”。“匡”为古字,“眶”为今字。“匡”为一形声字,从匚。《说文·匚部》:“匚,受物之器。”匡本为“盛具”义,后引申有“框廓”、“目眶”等多个义项,《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匡即是目眶之义。《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王冰注:“匡,目眶也。”匡,后另加目旁,专表“目眶”义。

  4  颓疒颓疒贵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下为痈肿……其传为颓疝。”颓疝,《太素》卷三“阴阳杂说”同。王注曰:“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内作颓疝。”又《素问·脉解》:“厥阴所谓疒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疒颓疝少腹肿也。”疒颓疝,《太素》卷八“阴阳病解”做“颓疝”。又《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肿。”疒颓疝,《甲乙经》卷二第一上作“疒贵疝”,《太素》卷八“经脉连环”作“颓疝”。“颓”为古字,“疒颓”为今字;而“疒贵”则为“隤”的今字。《文选·潘岳〈寡妇赋〉》:“岁云暮兮日西颓。”李善注引《说文》:“颓,坠也。”《玄应音义》卷十“阴颓”注引《释名》:“阴肿曰颓。”又《说文》:“隤,下坠也。”《汉书·苏武传》:“士众灭兮名已隤。”颜师古注:“隤,坠也。”《释名·释疾病》:“阴肿曰隤,气下隤也。又曰疝。”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曰:“颓与隤古字通。”毕沅疏证:“隤,《玉篇》作疒贵,下肿也。”“隤”、“颓”除了阴病义外,还有其它义项,后另加疒旁而造“疒贵”字和“疒颓”字,专表“阴病”。《集韵·灰韵》:“疒贵,《仓颉篇》:‘阴病。’或作疒颓”

  5  颠癫瘨
       
  《素问·奇病论》:“帝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颠,《甲乙经》卷十一第二、《太素》卷三十“癫疾”作“癫”。又《素问·腹中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张介宾注:“瘨、癫同。”汉字颠、槙、蹎、傎等皆有仆倒之义。“颠”《左传·宣公十五年》:“杜回踬而颠。”洪亮吉诂引《诗》毛传:“颠,仆也。”又“槙”,《说文·木部》:“一曰仆木也。”段玉裁注:“人仆曰颠,木仆曰槙。”《说文·足部》:“蹎,跋也。”《慧琳音义》卷十四“傎蹶”注引《广雅》:“傎,倒也。”后改变偏旁造“瘨”字,增加偏旁造“癫”字,表示与疾病有关,特指发作性跌仆、意识不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甚则发狂等症状的癫痫疾。故“癫”、“瘨”为后起区别字。

  6  雍壅癰
       
  《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雍,《甲乙经》卷十一第八、《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均作“癰”。又《灵枢·脉度》:“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癰。”《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癰肿。”按《说文》:“邕,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徐灏曰:“邕、雝古字通。雝,隶作雍。戴氏侗曰:‘凡水之蓄聚为邕,平声;擁水为邕,上声;以粪土培殖为邕,去声,今俗作壅。血气邕底聚而为疡,亦作邕,且别作癰、臃。”“邕底”即有郁塞之义。“别作癰、臃”,即癰、臃是“邕”的后起区别字。

  7  章彰
       
  《素问·著至教论》:“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彰,《太素》卷十六“脉论”作“章”。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彰,《太素》卷三“调阴阳”作“章”。按《尚书·尧典上》:“平章百姓。”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引郑康成曰:“章,明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孔颖达疏:“章,明也。”又《广雅·释诂四》:“彰,明也。”《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高诱注:“彰,明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王冰注:“彰,明也。”“章”为古字,“章”除了“明”之义,尚有其它义项,后加“彡”另造“彰”字。

  8  卷踡绻
       
  《素问·举痛论》:“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踡,《太素》卷二十七“邪客”作“卷”。又《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绻,《甲乙经》卷六第九同,《太素》卷二“调食”作“卷”。按《说文·卩部》:“卷,膝曲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曲之称。”《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毛传:“卷,曲也。”《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舒。”高诱注:“卷,屈也。”《慧琳音义》卷二十五“舌则卷缩”注:“卷,曲缩也。”又《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踡跼”注:“踡,亦曲也。”《玉篇·足部》:“踡跼,不伸也。”又《淮南子·人间》:“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高诱注:“绻,屈也。”《诗经·大雅·民劳》:“以谨缱绻。”陆德明释文云:“绻,字或作卷。”“卷”为古字,后加足旁造“踡”,加糹旁造“绻”字,皆为“屈曲”、“不伸”之义。

  9  兑锐
       
  《灵枢·九针十二原》:“鑱针者,头大末锐,去写阳气。”锐,《太素》卷二十“九针所象”作“兑”。“兑”的义项较多,其中有“尖锐“之义,如《类篇·儿部》:“兑,芒也。”《墨子·备城门》:“兑亓两末。”孙诒让闲诂:“兑,与锐同。”《荀子·修身》:“则佞兑而不曲。”王先谦集解:“兑与锐同字。《史记·天官》言兑,《汉书·天文志》作锐。”“兑”为本原字,后另加金旁造“锐”字,专表锋利之义。《说文·金部》:“锐,芒也。”

  10  申伸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申,《甲乙经》卷四第二下、《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输”均作“伸”。又《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伸,《太素》卷二十七“十二邪”作“申”。“伸”为“申”的后起区别字。《广雅·释诂四》:“申,伸也。“《庄子·刻意》:“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成玄英疏:“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由于“申”的义项很多,后另加“人”旁,专表“伸展”、“舒展”之义。段玉裁注《说文·人部》:“伸,屈伸”引宋毛晃曰:“古惟申字,后加立人以别之。”

  11  辟避噼僻躄
       
  《灵枢·口问》:“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岐伯曰。”辟,《太素》卷二十七“十二邪”作“避”。“辟”是古字,而“避”为后起区别字。如《荀子·强国》:“而辟于陈蔡之间。”杨倞注:“辟,谓自屏远也。”《墨子·尚同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孙诒让闲诂曰:“辟,同避。”辟字本有躲避之义,另加辶旁造避字,专表避开之义。《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噼,《甲乙经》卷二第六作“僻”,《太素》卷十三“经筋”作“辟”。张介宾曰:“僻,歪斜也。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辟”是古字,而“僻”、“噼”为后起区别字。《尔雅·释诂》:“辟,罪也。”“辟”有犯罪之义,犯罪是邪恶、不正,引申有邪僻、偏斜之义。如《大学》:“辟则天下僇矣。”朱熹注:“辟,偏也。”《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杜预注:“辟,邪也;中,正也。”辟,后另加亻旁造“僻”字,表不正、歪斜之义。又因口歪与“口”有关,故另加口旁造“噼”字。《灵枢·热病》:“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于金,金者肺也。”躄,《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作“辟”。“辟”为古字,“躄”为后起区别字,为足筋挛缩以致不能行走或走路不正之义。足有病,或者不能行走,或者走路偏斜,本写作“辟”,后另加足旁而写作“躄”。《荀子·正论》:“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驭者也,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杨倞注:“辟与躄同。”

  12  道噵
       
  《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道,《太素》卷十“冲脉”作“噵”。“道”为古字,“噵”为后起区别字。
       
  由于“道”除有“讲述”义项外,还有其它多个义项,后另加口旁,而造“噵”字,专表“述说”、“解说”之义。《集韵·皓韵》:“噵,说也。”此类区别字在《内经》及别传本中还有三焦的“焦”或作“膲”、水肿病的“水”或作“疒水”、背吕的“吕”或作“月吕”,都是据字义而增加形符,以求字义更加明确,但并未被社会所接受,故通行一段时间又被废弃不用,而仍习用本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