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冯鼓膜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于清文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鼓膜; 分泌; 中耳炎; 变态反应 

  [论文摘要] 目的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2008年6月收治的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提高疗效。结果 10例中7例13耳治愈,3例4耳复发,治愈率76.5%,复发率23.5%。结论 程冯鼓膜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并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不需要特定的手术环境,适合在各级耳鼻喉科应用,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 
  
  
   
  随着医学和技术的,人们对中耳炎的认识和治疗有很大进展[1]。中耳炎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分泌性和气压创伤性中耳炎[2,3]。因分泌性中耳炎症状不如化脓性中耳炎明显,不被人们重视。尤其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效果非常不好。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6月以来,应用程冯鼓膜通气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病人中,男6例,女4例,年龄20~45岁,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双耳发病7例,单耳发病3例,共17耳。耳镜检查为光锥缩短、变形、消失,鼓膜失去正常的光泽,呈淡黄、橙色、琥珀色等。声导抗检查均为B型曲线,电测听显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下降,经保守治疗效果差。 
  1.2 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消毒耳廓外耳道和鼓膜,铺无菌单.用0.5%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1023058,生产:安阳九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局部麻醉外耳道和鼓膜,用装有程冯斜口型鼓膜通气管(批准文号:苏锡食药监(准)字2006第1050045,生产企业:无锡市程冯新科技开发研究所)的安装器直接刺破鼓膜前下象限,直接放置程冯斜口型鼓膜通气管,若鼓膜积液为胶冻状,通过斜口型通气管用强地松龙反复冲洗鼓室,再行负压吸引直至干净,术后应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2 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立即感觉听力好转,耳堵塞感消失,术后无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7例13耳中耳通气道均通畅,通气管无脱落,未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症状完全消失。电测听检查听力正常,声导抗为A型。其余3例4耳复发。治愈率76.5%,复发率23.5%。
  3 讨论 
   
  中耳炎是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分泌性中耳炎[4]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耳闷及隐约耳痛。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5]等为其主要病因。多见(1)听力减退;(2)耳痛;(3)耳鸣;(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以往中耳置管术多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视野清晰,能避免操作的盲目性,定位准确,损伤小,但需要显微镜,不少中小医院没有显微镜这种设备,此外操作比较复杂,但用程冯鼓膜通气管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效果较好,不脱管,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此外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不需要特定的手术环境,适合在各级医院耳鼻喉科应用,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保守治疗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尚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局部鼻腔滴药和咽鼓管吹张法,改善中耳通气引流[5]。放置程冯鼓膜通气管的同时,治疗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的鼻咽喉科其他疾病,复发的3例4耳中,有1例1耳腺样体肥大,2例3耳有变应性鼻炎[5]。 
  近年来,变态反应也是分泌性中耳炎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Jordan对12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过鼻分泌物涂片查嗜酸性粒细胞、皮肤试验、抗过敏应答等调查研究发现,其中74%合并1型变态反应,特异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6]。 
   
  [] 
  [1] 杨伟炎,侯道风. 中耳炎,一个古老而不衰的课题[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4. 
  [2] 姜泗长,顾瑞,王正敏. 耳[M].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0-516.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5. 
  [4] 田勇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 
  [5] 黄选兆,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7. 
  [6] 孙荣,唐新业. 1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探讨[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4):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