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法防治结直肠癌的理论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宇飞 王建彬 时间:2010-07-12

【摘要】  结合古人经验及结直肠癌的防治特点,认为结直肠癌的根本病因是络脉闭阻,局部阳气不达是肠癌形成的基本病机,也是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提出“通阳”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则,根据通阳理论研制出祛邪胶囊,经多项科研课题证实,在结直肠癌的综合防治中,显示了中医的优势。

【关键词】  结肠癌;直肠癌;通阳法;中医药疗法

  我们通过研读古代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尝试提出通阳法治疗结直肠癌的理论,为结直肠癌的系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  古代文献中结直肠癌的相关病名  古代医籍中并没有“结直肠癌”的确切称谓,结直肠癌乃现代医学名词,为结直肠癌的总称。但现代医学中结直肠癌的许多症状与古代医籍中提到的“便血、下血、肠风、脏毒、积聚、肠癖、下痢、锁肛痔”等病证有相似之处,因此,历代医家对上述病证的论治可供现代防治结直肠癌。  “便血”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至《金匮要略》提出远血、近血之分,《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宋代开始分肠风、脏毒论治,《神农本草经》:“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积聚”首载于《黄帝内经》,至《难经》,将积与聚进行了明确的区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积、聚更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卷十二》单列疗癖方,并提出了具体治法。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倡导“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锁肛痔见于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清代李中梓著《医宗必读》设积聚专篇,创“阴阳攻积丸”,治则倡攻补兼施,后人称为治癌经典。

  2  络脉闭阻是结直肠癌的根本病因
   
  古代医家对结直肠癌病因的认识主要有先天因素、饮食因素、起居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因素等几个方面。在对以上几种致病因素分别论述的同时,多数古代医家亦认识到本病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短期结果,而是各种邪气长期闭阻络脉的结果。《内经》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可见肿瘤初起不是在气血流通的主要干道——经脉上,而是在络脉上,原因是经脉上正气强,邪气可以在此与正气交争,但不能在此处停滞并固定下来形成有形之积。络脉是由经脉分出的分支,《灵枢·脉度》称“支而横者为络”。络脉的气血运行相对少,即正气较弱,兼之所处局限,因此当邪气长期留连于经脉不解时,就会在局部络脉形成绝对优势,即闭阻络脉,使正气不能到达。《灵枢·百病始生》:“寒邪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此时,被闭阻的络脉就没有阳气到达,也就没有气化,局部精血、津液不得气化而凝聚,从而形成肿瘤。由于肠癌所在部位是没有阳气到达的,故性质属阴,没有正气的抗争,所以肠癌初起是缺乏特殊症状的。

  3  局部阳气不达是结直肠癌的基本病机
   
  古代医籍中所记载的与现代结直肠癌相似的病症,多不是早期肠癌的描述,而是相当于现代中、晚期肠癌的症状。古代医家将此时的病机总的归为本虚标实,本虚乃脾虚、肾亏,正气不足,标实多为湿热、火毒、瘀滞,二者互为因果,久则瘤渐大而体更虚。但这并不能解释大多肠癌患者早期有瘤无症及手术后仍有复发、转移的现象。
   
  中医认为肿瘤乃可见之物,属性为阴,即《内经》所谓“阳化气,阴成形”。肿瘤的形成又常与阳气不足、寒凝瘀滞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结、直肠癌的发生、也不例外,《灵枢·水胀》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机体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导致阳气虚损,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阴气,导致属性为阴的精、血、津液运行失常而积滞,则形成病理产物如血瘀、湿毒、水结、痰饮等,久则互为因果,渐聚成瘤。肿瘤的不断增大,是阴盛进一步加剧的具体表现。
   
  肠癌发生于络,这里要指出的是:只有络脉完全闭阻,阳气彻底不达,即局部纯阴无阳时,才能没有气化,才能凝聚成块,肠癌才能发生。正因为局部纯阴无阳,才没邪正斗争,而使肠癌初起时没有症状;只有当肿瘤周围络脉中阳气虚弱时,导致气化不足甚至停止,则精血、津液与肿瘤聚积相成,凝结而增大。肿瘤在此过程中生长缓慢,没有邪正斗争,对机体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缺乏特殊症状。如果此时能及时去除致瘤原因,使被阻络脉阳气复达,则易消除肿瘤。若局部阳气郁滞或全身正气虚弱,则瘤体就容易长大,从而影响到经脉,正邪相争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正虚、瘀毒、气滞、痰阻等错杂证。即使釆用手术切除了肿瘤并加上放、化疗,只是祛除了大体上的肿瘤,并没有消除肿瘤形成的机制,即没有完全解决阳气不达的问题,所以仍会出现复发、转移。由此可见,局部阳气不达不但是肠癌形成的基本病机,也是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

  4  “通阳”是结直肠癌总的治则
   
  大肠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根据结、直肠癌局部阳气不达的病机,的原则是让阳气到达肿瘤所在部位,使阴邪气化,才可能治愈肿瘤,简言之为通阳。通阳二字包括二层含义,既要使阳气充足,又要使络脉通畅,阳气才能直达病所,使津液、精血正常气化,才能控制肿瘤生成。狭义地讲,所谓通阳,即温通之法,寓温阳、通下之意,广义地讲,只要能扶助阳气到达病所的方法都属通阳之法,包括扶正气、补脾肾、祛水湿、化痰浊、通瘀滞等。
   
  结直肠癌总的治疗目标是消除或控制肿瘤,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不能手术根治的晚期结、直肠癌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时应借鉴古人的防治经验,在祛邪的同时注意扶助正气,以控制肿瘤;对于能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或配合放、化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复发或转移。因此,针对患者术后阳气受损的特点,应以扶正为主,使机体尽快恢复;对于放、化疗期间的以顾护正气、防治不良反应为主,应分节段论治,第一节段以健脾化湿、和胃止呕为主,顾护后天之本而防治消化道反应,第二节段以健脾益肾、鼓舞肾气为主,顾护先天之本而防治骨髓抑制,使机体正气得到保护;在放、化疗等治疗都结束后仍要坚持中医治疗,在扶正中辅以祛邪之剂以防复发、转移。使通阳之法贯穿治疗的始终。
   
  古代医家较为重视温阳散寒、通下寒滞之法。《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有学者提出结、直肠癌既属阴邪,祛除阴邪当用温药。尤其是术后采用放疗、化疗的患者,邪实已祛,多为正气不足,若此时一味采用清热解毒法,予以大剂苦寒清泄之品,则会适得其反[1]。所以在辨证的基础上,施以温下通阳之剂乃治之根本。       

  5  通阳法防治结直肠癌的研究成果
   
  祛邪胶囊是根据通阳法防治结、直肠癌的理论,由明代医家李中梓所创的治积名方“阴阳攻积丸”化裁而来。治法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宗旨,以温通经脉阳气、缓消络中之积。本方以巴豆为君药,性辛热,《本经》谓:“破瘕癥积聚,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本草通玄》:“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东坦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川乌性味辛苦热,较之附子短于温阳而长于通络散寒。本方中川乌合巴豆以辛苦热之性以治寒湿所成之积,吴茱萸、干姜、官桂、沉香温脾肾而助通经络以消积,黄连清经热,半夏、橘红、茯苓、牙皂、菖蒲、元胡、琥珀、桔梗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以除经中之滞,槟榔、厚朴、枳实、麦芽、鸡内金消食行气,泻腑实而助气化,人参大补元气,扶助五脏之气,共为臣佐之药。诸药合用,扶正与祛邪协同,共取“通阳”之意。

【】
  1] 许云,杨宇飞.大肠癌手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