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CT检查的具体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金芳 时间:2010-07-12
【摘要】  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检查仪的普及应用,其具有良好组织分辨率及清晰的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使其成为骨肿瘤检查的首选;但CT以其独有特征在骨骼及软组织疾病诊断中仍有相当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于显示一些钙化或骨质密度改变等方面,可用作磁共振检查的辅助。适应症:骨肉瘤,转移性骨肿瘤。
【关键词】  骨肿瘤 CT检查 骨肉瘤 转移性骨肿瘤 
        在显示骨骼病变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优于常规X线片,特别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很好显示骨骼的解剖形态;CT可清晰显示四肢骨骼肌群、血管神经结构及其与病变之间的关系;CT可清晰显示病变生长侵犯的范围。有利于手术前拟订方案及前后的对比观察。本文将详细论述CT在骨肿瘤检查中的应用。
        1  骨肉瘤
        1.1临床与病理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多侵犯长骨的干骺端。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髓型骨肉瘤、表面骨肉瘤和骨外骨肉瘤。其中髓型骨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类。表面骨肉瘤与髓型骨肉瘤起源不同,其发生于骨表面组织。据WHO分类,表面骨肉瘤包括骨旁骨肉瘤、骨膜骨肉瘤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少数为骨外骨肉瘤。CT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1.2CT表现
        髓型骨肉瘤CT表现为肿瘤一般先破坏骨松质,然后再破坏骨皮质及侵犯邻近软组织。骨松质破坏表现为虫噬状或斑片状缺损,缺损区为中等密度肿瘤组织充填,边缘模糊,与周围正常骨质分界不清,无硬化边。骨皮质破坏表现为高密度骨皮质呈虫噬状、斑片状缺损或不规则变薄。有明显骨膜反应,呈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影,其间有狭细低密度影分隔,越近肿瘤区域骨膜反应越明显、越厚,并部分突然中断,越远离肿瘤中心骨膜反应越淡,称Codman三角,骨膜反应中断处有肿瘤组织充填。在肿瘤破坏区或周围的肿瘤组织内可见瘤骨,瘤骨在CT上呈高密度,是骨肉瘤的定性征象。其形态多种多样,呈点状、片状,或针状、云絮状等。密度高低差异较大,病理上越成熟的瘤骨其CT图像密度越高;成熟度越低,则CT图像密度较淡,边界模糊。肿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形成破坏区内或周围组织的肿块,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内有坏死、囊变区,分别呈不规则斑点状、片状高密度或低密度区,部分坏死区内可出现液一液平面,上层为水样密度,下层为稍高密度。增强后肿瘤多表现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肿瘤的边界较平扫清楚;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骨旁骨肉瘤CT表现为骨旁团块状或不规则外突的稍高密度肿块,肿瘤密度可呈象牙质样或棉絮样、云雾状改变,边界锐利,肿瘤附着部骨皮质稍致密并增厚。当病变累及骨髓腔时,可见局部骨皮质中断,并见肿瘤突入骨髓腔内,此征象是与良性骨肿瘤鉴别的重要点。但肿瘤生长较大时,肿瘤部分包绕邻近骨干,瘤块与骨皮质之间尚有线状透亮间隙,一般无明显骨膜反应。
        骨外骨肉瘤CT主要表现为骨旁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不同程度的瘤骨形成;瘤骨是诊断本病的定性征象。肿块与邻近的骨质无明显关系。肿瘤内瘤骨是本病的诊断特征,需与软骨类肿瘤及骨化性肌炎鉴别。
        2  转移性骨肿瘤
        2.1临床与病理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转移三类,以溶骨性转移多见。常见转移来源有直接侵犯及血行转移,前者多见于原发性肿瘤邻近骨质,后者则可见伞身骨骼系统,以骨盆、脊椎骨、颅骨、肋骨及胸骨等多见。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肿瘤以不同形式进行转移,如前列腺癌、膀胱癌、乳腺癌以成骨性转移多见,鼻咽癌则以混合性转移多见,其他肿瘤多属溶骨性转移。
        2.2CT表现
        CT表现为:①溶骨性转移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穿凿样、虫噬样破坏,边缘不规整,无硬化现象,侵及周围软组织可引起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②成骨性转移多呈形态各样的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一般边界尚清楚,密度不均匀,病变局部骨小梁结构紊乱。③混合性骨转移则兼有上述两种表现。个别单发转移灶如果病变较大,需与原发性肿瘤鉴别,一般转移性肿瘤较少有瘤骨形成。脊椎转移易侵及附件,溶骨性转移较易引起椎体压缩变形,但椎间隙保持完整,并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