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软实力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培兴 时间:2014-01-05
  5 中国现代旅游软实力的文化主体性构建   
  从样式上说,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民粹样式的,而是指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并在将五千年文明、五十六个民族积淀的真知灼见运用于当下时,能够对其不同于和不适于当前实践的部分进行重构的见识与能力,它讲求和而不同,是自信、理性、包容、激情、本能和反思的综合体,它是日常的又是理想的,与旅游软实力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是旅游软实力的前提条件。 
  从生成上说,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主体性绝非悬空虚置、坐而论道的概念,而是在实践中的历史生成。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总是处于多元开放与一体深化的转换更替之中,自始至终在旅游软实力的建构机制与结构模型之间起着减压阀与均衡器的作用。我国文化史上,出现过三次“真理在外”的文化主体性震荡期:第一次是,春秋延至西汉的儒学背景的,认为现实龌龊,真理在“郁郁乎周”的时期;第二次是,晋延至唐的佛教背景的,真经在西天的时期;第三次是,鸦片战争延至当下的救亡图存、崛起复兴背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前两次,文化主体性之多元开放与一体深化的转换更替机制运行良好,直接促成了民族文化包括旅游文化的结构性升级。当前这次挑战最大、程度最深,也最需要各个学科包括旅游学界的持续关注。
 6 强化中国现代旅游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学术研究也是对未来的预见、构建与规范,是为人类社会立法”,我们应当在科学总结古今中外的旅游软实力经验,深刻揭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逻辑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知识、科学的理论洞察和把握极为复杂的旅游现象,找到有效强化我国旅游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6.1重建我国的旅游实践美学,夯实旅游软实力的价值基础 
  旅游软实力的本源是旅游者“尝试他种人生的深层欲望”,旅游软实力的本体是旅游目的地充满魅力的日常生活,旅游软实力的本质是为旅游目的地所采取的一种旅游实践美学,是旅游目的地所标签的价值观念系统相对于旅游发生地的吸引力,它能对接旅游者的深层欲望,修正旅游者的文化偏好。当前,我国旅游的价值吸引力不足,因此,重建我国的旅游实践美学,提升价值吸引力是强化旅游软实力的基础。这一工作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标举旅游文化心理的规范性。首先是建设旅游文化心理的民族品格,反映中华民族应对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和审美问题的伟大成就和文化遗产;其次是展现旅游文化心理的时代品格,反映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第三是表现旅游文化心理的理性品格,反映中华民族统筹兼顾、合情合理、包容开放、亲善和谐、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2)把握旅游文化制度的持续性。整合国内与国际两个圈层的旅游文化价值共识。在国内应主要采用文化自觉式整合,即努力促进国内旅游主体、介体和客体对旅游文化价值的高度自觉和自主向心。在国际应主要采用文化对话式整合,即通过旅游人员、旅游组织、旅游宣传、旅游学术间的对话、讨论、交流、沟通、辩论和批评找到正确的契合点。同时也不偏废文化管理式整合,对错误的旅游文化价值思想要进行教育引导,对反动和腐朽的旅游文化价值思想则进行规劝警告并依法处理。 
  (3)确保旅游文化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要掌握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机制。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大致可分为5个具有因果特征、系统特征和链条特征的环节,即适应性消费、逻辑性消费、价值性消费、参与性消费和超越性消费,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应着眼于超越性的维度,着手于适应性的维度,着力于打通5个环节,建立可控制的产品消费结构。其次是要区分市场,突出重点。旅游文化产品的细分市场高度发育,其设计应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炒作和简单笨拙的套用抄袭,针对重点市场作有格局、有新鲜感和冲击力的产品设计,建立有主题的产品消费诉求。第三是把日常生活审美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凸显旅游文化产品的原真性,以 
真实打动人,以真实养成人,建立有情愫的产品消费体验。 
   
  6.2重组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强化旅游软实力的产业基础 
  旅游软实力是旅游产业强国的精神之本,旅游产业强国是旅游软实力的动能之源。综观国外旅游产业近年来的实践,如明确具有软实力意图的日本“观光立国政策”,我们清楚地看到,至少在主题策划、产品组织、文化营销、政策建议这4个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主体都是旅游企业或行业组织。我国旅游业的情况则不尽理想,在这4个领域中,旅游企业或行业组织均没有起到创新主体的作用,而仅仅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而已,旅游软实力主体动能明显不足。从这个角度看,重组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是强化旅游软实力的保障。这一工作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推进战略重组,打造具有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集团。美国有运通公司、日本有交通公社、英国有四大旅行社,这些大的旅游集团实现了全产业链开发和纵向整合,可以对产业资源进行多重开发、多重利用、高度共享和跨国经营,能有效影响目的地国的旅游产业形态,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世界级的旅游集团,改变这种状况,需按照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形成全产业链和纵向整合的原则进行战略重组,逐步实现由国内发展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转变,并尽快建立旅游跨国公司,打造投送旅游软实力的有效渠道。 
  (2)启动精细分工,培育具有文化原始创新力的旅游企业。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在于,旅游企业过于散、弱、小,业务功能分工不发育,各企业自己包办生产过程的所有中间环节,因而效率低下、缺乏文化原创能力。我们应该按业务功能的层次分工重新设计旅游业产业结构。现阶段的重点是,创建由非赢利性的旅游研究单位,专业的旅游策划、融资、营销公司和专门的旅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构成的“服务于旅游企业”的旅游企业,同时加强行业组织的建设。形成宏观与微观、务虚与务实、理念与操作、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具有层级性和差异性的产业分工结构,培育旅游软实力的创新主体。 
  (3)注重新兴业态,引领具有文化多元渗透力的旅游项目。增强对新兴业态的项目操作能力,抢占行业先机,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利用新兴业态市场大、覆盖面广、文化信息密集、跨国界流行等特征,实现旅游软实力的有效传播。同时加强旅游文化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的开发,在在线旅游、旅游商品、旅游出版物、旅游节事、影视作品等领域形成强大的生产销售能力,共同推进具有文化多元渗透力的旅游项目。 
   
  6.3再造我国的旅游管理理论,把握旅游软实力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旅游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优美和西方后现代旅游人类学田野作业的理性深沉,向我们展示了高度自觉、充分自律,激动人心的旅游精神,然而,在消费社会、大众旅游的当下,相关操作经验却难以复制和推广,如果一厢情愿地把它们当摹本,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旅游软实力的时代特征。首先,旅游的认知功能已大大削弱,现代传媒已构筑起信息透明、读图时代的“水晶世界”,占有一控制一创造的经典旅游认知链条已经翻覆,直至简略为单纯的在场感。其次,旅游的交往功能也遭遇封闭,在“顾客就是上帝”、旅游者被呵护备至、事事有人代劳、处处为旅游从业人员包围的短暂假期中,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的真实的社会交往已被压缩至极限。第三,旅游的娱乐功能正面临挑战,在休闲产业尚不发达的年代,旅游几乎是最佳休闲方式,具有娱人耳目、充实身心的相对优势,然而当下无所不在的网游、流行音乐、夜总会、选秀、八卦新闻正将神经亢奋、感官刺激和人性隐私发掘到极致,它们的娱乐功能远较旅游有声有色和方便密集。而建筑在认知功能、交往功能和娱乐功能之上的多元反思的“涵化功能”,更似早已退出旅游者的心灵,“未必能发挥‘灵魂’作用了”。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关系变得轻浅和隔膜,旅游软实力似已失去凭借陷入困境。
 要摆脱旅游软实力的时代困境,必须修复旅游的认知、交往、娱乐和涵化功能。然而,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信奉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这与旅游的认知、交往、娱乐和涵化必须“巧妙而大量耗费时间”的内在要求相悖。我们必须反思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理论中的悖论问题,发掘学术张力,进而再造我国的旅游管理理论。 
  (1)目的地资源的日常生活价值与旅游消费价值之间的悖论与张力。曾经,人们将旅游产业理解为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介体或渠道,目的地的日常生活资源就是旅游资源。实际上,旅游产业早已深层介入城乡发展,驱动着城乡面貌、城乡时空功能、城乡时空结构的快速变迁。在那些日常生活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结合得好的地方,旅游软实力的发展就好,相反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看,杭州西湖拆除景区围墙、免费开放事件中所蕴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并没有引起旅游管理学界的足够关注;而以财政资金资助部分景区免费开放的政策所蕴含的理论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文地理学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感受的大量调查成果和旅游人类学关于原始真实和舞台真实的大量理论成果,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怎样整合、融合和契合目的地资源的日常生活价值与旅游消费价值,是再造我国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工作。
  (2)社会事件资源的旅游策划与策划旅游之间的悖论与张力。社会事件资源的旅游策划与策划旅游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源”与“传”的流向问题。在旅游策划中:社会事件是源,对社会事件的旅游开发是传;社会事件第一性,旅游开发第二性;社会事件是有无的问题,而旅游开发是有效性的问题。典型的如奥运旅游、世博旅游、民俗节事旅游等。以奥运旅游为例,我国旅游产业与韩国、澳大利亚、希腊的同行相比,旅游策划能力十分逊色。而策划旅游是指为开发旅游而策划社会事件,如旅游节事、“哈利路亚山”事件、“宜春,一座叫春的城”事件等。这方面我国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案例,我国旅游管理学界对这些案例的关注和研究远远不足。如何提升旅游策划水平,优化策划旅游能力是再造我国旅游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3)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悖论与张力。1978年,旅游业成为我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行业。此后20年是我国以政府为主体发展旅游业的时期,亦可表述为由接待型向事业型过渡。1997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旅游业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其特征是产业型与事业型并存,这是我国对旅游产业同时具备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基本定性。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但重申了旅游产业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存的性质,还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目标。然而,我国现有旅游管理理论中,存在偏废旅游产业社会属性研究的问题,不但通行教材中几乎是空白,研究论文也较少,我国的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甚至已落后于国家政策。加强旅游产业社会属性研究,强化旅游软实力,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是再造我国旅游管理理论的根本环节。 
   
  7 结语:从旅游软实力出发建设旅游学科的期盼 
   
  旅游软实力既是重大的文化实践和产业实践问题,也是旅游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由于经济学跨区消费学说未及深掘旅游产业比较优势的内涵,更难以突破其理性经济人假说,故而未能将其旅游关注从跨区消费的外在形态提升到跨文化消费、跨人生消费的内生层面。旅游学的研究者往往专注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所列的旅游资源,并仰仗旅游者需求调查或旅游意象调查。然而,旅游资源权数所反映的实力,以及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对接旅游者旅游意象而做的种种出奇、出位、出格的旅游项目建设的效果总是与其预想断裂。旅游软实力拎出了使各福利相关方趋向帕累托改善的一般均衡模型,指出了以主为主、多元对话的实践路径,可以作为重构旅游学的基础。我们期盼着我国旅游学者摒弃经济学、市场学和遗产学中那些不适宜旅游部门的单边主义和绝对主义教条,共同探索从旅游软实力出发的旅游研究新范式,构建以人类跨文化消费动因研究为基础,对跨文化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做整体把握,进而为规划与干预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基础理论,拿出社会服务的具体图纸;同时,摆脱旅游学被放在其他学科下研究的现状,构建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的学术平台,彻底扭转旅游学缺乏方法论基础和核心理论的尴尬境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