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玉树特大地震灾害事故探讨我国跨区域救援工作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双喜 时间:2014-08-22

  四、安全防护

  跨区域地震救援工作中,积极有效实施安全防护工作,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此次玉树地震救援,救援队伍主要应注意落实以下措施。
  1.组建无线消防通信系统,保持无线通信联络。地震发生后,通信、电力中断,在抗震救援中,建立无线通信系统极其重要。可以利用无线电台建立三级网络,利用单频点进行联络,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无线通信的中转台,或者自带发电机、通信转信台,组建消防通信基站,利用全国共用的消防无线通信频点,实现远程通信联络,实现后勤供给不间断,保障水、食品供应的不间断。
  2.配齐配强救援小组,不间断清点救援人员。一般以某一建制单位抽调人员为单位进行分组,由本单位干部带队,方便组织领导和相互联络,一般不应打乱原单位建制组建救援小组。在徒步行进和救援过程中,要以救援班或小组为单位,在余震发生后等时间段,不间断清点人员,防止人员遗失或伤亡。
  3.配齐个人防护装备,落实防护措施。一是携带救援服装、头盔、靴子,救援时佩戴整齐;二是携带呼救器,实行静止报警提示,防止余震埋压遗失;三是携带头灯、强光照明灯,在夜间行进、夜间救人,废墟内人员搜寻和救援时使用;四是携带口罩、手套。震区多腐烂尸体,口罩、手套必备;五是携带安全绳、腰斧。
  4.设立安全员,携带报警器。每个救援小组都必须设置一名安全员,携带半导体话筒、气喇叭等警报器,主要职责是检查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携带情况,在搜寻救援时,在建筑外部认真观察,凡发现余震、因破拆或打洞不能造成建筑二次坍塌时,迅速利用半导体话筒、气喇叭等警报器示警,现场救援人员迅速撤离。

  五、训练工作启示

  实战牵引训练,实战导向训练。此次公安消防部队组建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最长时间、最远距离的地震跨区域救援工作,对今后的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
  1.开展全员专业救援(rescue)训练。长期以来,消防部队的训练工作虽不断革新,但目前基层部队的主体训练科目,仍以灭火训练为主,救援训练虽然开展,但仍局限于特勤队伍和普通单位的特勤班进行,救援的训练设施和器材较为缺乏。此次救援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大范围的地震救灾,面对大面积的建筑倒塌,面对大量被困人员,所有参加救援人员都必须会使用救生、侦检、破拆、起重器材,要使人人平时都开展相关的特勤器材的操作使用训练,在特大灾害发生后,才能轮流上阵、全员参与、全面营救。在组织救援训练时,部队要建立配套的救援训练场地和器材,要研究和规范救援训练科目,全面纳入到战斗员的训练达标考核科目中去,使之成为专业性的训练科目,同时在各基层单位也要配套建立相应训练设施,使救援训练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重点开展搜寻(search)训练。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发现每幢倒塌的建筑下面都有埋压人员,但消防部队的主要使命却是抢救活人,因此利用各种手段,及时发现被埋压的建筑下面是否存在活人,大体在什么位置,是消防部队现场救援的首要使命。在此次救援过程中,消防搜救犬在现场搜寻上就屡立奇功,成功发现了多名被困生存者。其它还有音频和视频、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侦检设备的现场使用训练,利用“土洋结合”原则,使用半导体话筒喊话等方法,积极发动被困群众亲属提供线索等搜寻手段。此次消防部队汶川救灾中的搜寻训练水平和方法仍有一定差距。
  3.开展支撑加固(shoring)训练。在余震不断的救援现场,通过在倒塌建筑中打洞进入内部救人,进入一些已经严重损毁但没有倒塌的建筑内部救人,为保护自己和别人,都要进行支撑和加固。国外相应训练中一般采取利用木料锯切组合的方法,利用力学原理巧妙进行支撑加固,同时在深入内部救援时,往往要有建筑结构师进行现场指挥,提高支撑加固的水平。
  4.开展隧道挖掘训练。从地面下进行挖掘训练,国内一直没有开展过,国外救援训练中已经设立类似科目,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确实发现十分必要。如在玉树县结古镇幼儿园教师集资楼一楼的“水街坊”水吧的店主林长茂等5人的营救中,已经判断出他们位于一楼吧台位置,店面吧台距路边纵深只有8米,在平行打洞救援、自上而下开辟救生通道受到重重阻碍后,可以尝试从地下进行隧道挖掘,接近到吧台的位置再把人从隧道处救出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