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情境下的我国高校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蔡英辉 时间:2014-08-21
 1.发展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特别是文理交叉学科群 
  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科特色往往体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因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培养视野开阔的人才。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表明,科学的生长点往往在学科的边缘处和交叉点上。各个学科中的学术问题开展多元性、多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科学研究经常采用多种学科方法来研究同一课题。作为后现代思潮组成部分的当代女权主义,涵盖了包括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来综合分析。另外,由于文理学科领域存在巨大的鸿沟,文科学生缺少必要的科学素质和精神,理工科学生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必须特别重视文理交叉学科群的建设。国外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学科知识复合型课程的开设,比如牛津大学在保留单一科目课程的同时,已开设“两科课程”、“经济学与工程科学”、“数学与哲学”、“生理学与哲学”等,甚或开设“三科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哲学和生理学”等,促使文理交叉渗透融合“[4]我国高校在参考和借鉴国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开发出适合我国教育体制和体现本土化特色的文理交叉学科群。 
  2.建立合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涉,加强学术权力的自主性,实现两种权力的协调与整合 
  学科活力的激发,不只是一种来自于学科组织内部所具有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学术的精神和创造力,而也是一种来自于学科组织外部的动力,即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5]如何在管理制度上保证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也许,中国正需要成立像美国大学联合会和美国大学教授评议会之类的组织来共同制订和扞卫大学的学术标准和学术制度。美国大学内部虽有发达的科层组织,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教授会议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仍有效地控制大学的学术事务。大学是教书育人的组织,应以人为本,以学术权力为第一要务。大学现在所需要的体制不是一种机械的独立的体制,而是大学能为教师提供灵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处在增进知识和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最佳环境之中。我国很多高校内部都设有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设置,设计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学术事项,尽量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涉,加强学术权力的独立性。从学科角度考虑,高校应该赋予基层学术单位及其学科带头人充分的学术权力,包括学科规划、学科用人、学科经费、学科资料、学科日常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合法权力。在治理的情境下,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之间应平等交流协商,力求职责明确,以一种理解的心态开展对话,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构建彼此互信的权力主体。 
  3.构建学习型院系,举办形式各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会,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组织,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21世纪最成功的大学应具有学习型研究型的“学习型院系”。大学各院系秉承团结协作精神,精诚合作,众志成城,互动交流。大学应定期的举办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会,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搭建一个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学术合作是一种旨在获取真理的交流活动,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自然科学领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目前被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且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缺乏计算机模拟、数学推理等一些理科知识基础,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定量分析和模型的建立比较薄弱。如果高校里几个院系共同合作研究复杂性科学这一难题,优势互补,再选取几位不同学科出身的教授组成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在这一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一定会有重大突破并占有一席之地。 
  4.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注意比较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差异性,以及学科发展的特色和方法,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在各自为战的情形下无法实现优势互补,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强化校际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地制宜,逐渐形成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体现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结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校际间的合作更趋向于多元化。跨校选课是加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互通有无,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进步和学生视野开阔。此外,高校间合作承担科研项目、成立学科研究中心等,都可以推动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公晓晖,赵公正。人文社会学科合作研究的数量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娄延常。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5]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