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在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成为文化工作者应该引起注意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安徽黟县西递村明清民居为个案,探讨民居的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并就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具体的分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现代化;保护问题;个案研究
在2006年5月9日至5月19日,笔者有幸到安徽黟县西递村和宏村考察,领略了明清民居的风采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真谛。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处于皖南地区,这里保存了很多具有传统风格的明清民居村落,如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碧山、塔川等。进入21世纪以来,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明清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等授予中国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最具魅力的古镇等称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城镇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成为当今一个主要的问题。
一、明清民居的建筑艺术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
安徽黟县保留下来的明清民居,虽然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但其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传统的风俗习惯、木器的制作工艺、建筑上装饰图案的文化象征等,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划分为3个部分,即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两个部分:一为传统的有形文化遗产;一为传统的无形文化遗产。以黟县明清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徽州建筑和民风,融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黟县西递村和宏村的明清建筑,包括了民居、祠堂、牌坊、园林、街道、排水系统等。民居最大的特征就是灰瓦白墙,分一进二楼、二进二楼、三进二楼、二进三楼、三进三楼等。门向随着出入的方便而开设,窗户比较小或者不设窗户,在屋顶设天井采光,门檐共两层,上有砖雕,屋内陈设有木器,并装饰木雕。民居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马头墙、天井、斗、砖雕、木雕、石雕等方面,即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派宅居的一大特色。
根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西递村胡氏“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由于朱温叛乱,被奶娘潜抱出宫,后被宦游长安的古徽州婺源考川人胡三收养,改姓胡名昌翼,并考中后唐明经科进士,其后代于宋代皇年间从婺源迁徙至西递,世代居住于此,形成文风昌盛的情景。到明清时期,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商,积累了大量钱财,回到故地修筑房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古徽州民居建筑。
西递村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124幢,为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整个西递村东西长,南北窄,平面呈船形,聚族而居,由牌坊、民居、祠堂、园林、街道、石桥、排水系统组成。牌坊原来有13座,现在仅保存下1座,为“胡文光牌坊”。牌坊系大理石仿木结构,为3间4柱5楼单体式。在4根石柱下有长方体石础,两端石柱用抱鼓石装饰,中间石柱正背面雕倒伏的狮子,头顶鬣毛飘逸,双目圆瞪,张口嘶吼,前肢抱绣球,颈部系绶带和铃铛,一幅狮子戏绣球的艺术造型,象征吉祥如意。牌坊楼檐的两侧都上翘,有三重为倒立的鳌鱼装饰,寓意独占鳌头。在4根立柱的东西两向都有穿榫,分别托起文臣武将和八仙人物的雕像,有“出者为将,入则为相”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在牌坊东西的匾额上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两侧有刻文。由下而上的第二个横楣上雕刻双龙戏珠,以缠枝牡丹为地纹。横楣上方刻“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的题字。在斗两侧共有32个圆形花盘,内透雕牡丹、鹿、卷云等图案,象征着胡文光家族的富贵、长寿、吉祥,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胡文光为明代西递人,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任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被明朝廷授为四品朝列大夫,因政绩显著,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经皇帝恩准敕建这座牌坊,为家族光宗耀祖。
西递村的街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巷,在两侧高高耸立的民房间留出狭长的街道,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主要的街道有3条,即大路街、前边溪街、后边溪街,以黟县青石铺地。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在村中,共有前边溪、后边溪两条小溪,社屋溪错落在南边,作为供水和排水之用,村民在此洗菜、洗衣、排污水。在溪上有多座小桥,多用石板平铺,但个别石桥为拱桥,如后边溪上的古来桥。
民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在房屋上装饰有大量的砖、木、石雕,尤以木雕最有特色。目前保存完好的民居有凌云阁、旷古斋、瑞玉庭、仁堂、履福堂、大夫第、笃谊庭、迪吉堂、笃敬堂、青云轩、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临溪别墅等。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起伏有序,灰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砖雕门楣、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突出了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三大特点。以瑞玉庭为例说明。
>瑞玉庭位于横路街口,建于清咸丰年间,为3间2楼建筑。正厅前有小庭院,院内设置石几、石凳、假山、花木盆景等。瑞玉庭的门罩呈元宝形,两端檐翘起,饰倒立的鳌鱼,意为“招财进宝”、“独占鳌头”;檐下雕刻“富”、“贵”二字,意为“富贵临门”。檐下为五层砖错砌,其下有砖雕图案。门楣上两侧雕盘长纹,中间雕瓶、案等组成的图案,意为“出门平安”。门楣上有匾额,无字,其两侧和上方都有砖雕花纹。在正厅前堂中央,放置雕花的木桌、木椅,桌上摆设自鸣钟、镜、瓶、帽筒等,有“终身平静”的文化寓意,这在西递村古民居中成为固定的摆设格局。在雀替上有描金的木雕图案,采用透雕工艺,内容有“单凤朝阳”、“凤戏牡丹”、“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在藻井上有彩绘图案。两厢隔扇镂空,嵌有书画、家训格言,如:“凡礼、义、廉、耻,只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等。堂前有古联,如:“传家礼教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后一副对联在书写时,有意将“辛”多加一横,“亏”多添一点,寓意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收获和多吃一点小亏就可赚取大便宜。在厅堂内的布局中,处处都充满了民间文化的氛围。
在西递村中,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宗族祠堂,如:追慕堂和敬爱堂,作为宗族或者家族祭祀议事、婚丧嫁娶的场所。追慕堂是富商胡贯三所建的家祠,是为了追思暮恋先祖的业绩而取名。门罩呈元宝形,两侧檐翘角。大门两侧有石狮和旗杆石墩各一对,木栅横设三元门,廊下与门相对的有三列石阶。进入前厅,在祭堂大门两侧各有一石鼓装饰,门上绘“神荼”和“郁垒”门神。祭堂内与门相对的为六扇式屏风,大堂前屋顶上开长方形天井,地上有一长方形水池,备接漏下的雨水。天井的设置,是黟县古民居中的一个特色,当年经商发财的富户,在修建住房时以封闭的高墙为特点,以防止财物被盗。另外商人奔波在外,对留在家中的妻子儿女放心不下,以高墙住屋来保护,给家人和财物带来了安全感。设置天井,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可以在封闭的高墙内作为采光、通风的换气口,在风水学上又有将雨水汇集天井,流入屋内的水池中,有“肥水不外流”之文化含义。祭堂内以石柱支撑,围绕天井的屋檐以四重斗衬托。祭堂正面为唐太宗及大臣的牌位,两侧墙面上有石雕,为群马图。在屏风后面的地面上摆放有龙首石螭首、石鼓,鼓面雕刻双狮戏绣球的图案。后面的享堂上塑唐太宗和魏征、李靖像,两厢绘有唐太宗打天下立下功劳的6匹骏马,是为“昭陵六骏”。敬爱堂为胡氏宗族祠堂,祭祀胡氏列祖列宗的地方。为砖木结构,门罩飞檐翘角,分祭堂、享堂,以“敬爱堂”为名,示意族人相互敬爱、和睦相处。如今,在祭堂内开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内存“胡氏宗祠”、“敬爱堂”、“百代蒸尝”、“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等多块匾额,以及胡氏祖先画像和名人字画。在敬爱堂里门上方悬挂一个白地黑字的“孝”字,为南宋大家朱熹所书。“孝”字右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孝顺老人的年轻人,左上部又似一个猴头,寓意为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
园林也是西递徽派建筑的一个特色。西递村保留的园林建筑有东园、西园、桃李园等,集居住和休闲为一体,在布局上显得小巧玲珑、精致别雅,以鱼池、景窗、盆景来寄托居住者的生活心态和审美情趣。西园的门檐分两层,上层呈元宝式,两侧翘角装饰倒立的鳌鱼;下层突出,以半筒瓦、滴水覆盖,两侧雕“富”、“贵”二字,有“招财进宝”、“独占鳌头”、“富贵临门”之意。门楣上有砖雕的人物、动物、树木、花草等图案,象征吉祥如意。进入西园,成“一”字形排列3幢楼房,以一个狭长的庭院连为一体,庭院用墙体分隔为前园、中园、后园,每园都有拱形门,园墙上设有漏窗。在西园中,栽种花卉、翠柏,设有假山、花台、鱼池、盆景。前园中靠墙壁处立有一块石板,上雕刻“西递”二字;中园门洞上方雕有“井花香处”四字;后园门洞上方雕“种春圃”三字。中园的石雕漏窗浓缩了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以松、竹、梅、石为题材,象征着“岁寒三友”。
在西递的古民居中,石雕、砖雕、木雕的花纹图案,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丰富的题材内容,赋予了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象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符号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符号学认为,符号是带有意义的物质性对象,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产物都视为符号,通过物质载体将符号包含的信息表现出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表意。西递的民居建筑艺术,从其本身所反映的内容看,属于单纯的事物表象,但每一种事物都作为图案符号传递着文化信息,寓意深层的文化内涵,以象征意义来表现民间人们的祈福观念和心理愿望。
古民居建筑雕刻的主要内容是由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其表现的文化象征符号———吉祥物,是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祈福观念和心理愿望。雕刻图案符号是其象征系统的表层结构,是物化的符号,而隐藏在符号背面的意义是其要表达的内容,是雕刻图案象征系统的深层结构,二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雕刻图案本身缺乏行为符号,它只是物化符号,但雕刻的石、砖、木等载体却具有行为符号的功能,反映了民间的各种礼俗和传统文化。在建筑的雕刻艺术中,许多花纹图案都寓意人们对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富贵平安、财富有余、友情长久、仕途荣华等具有象征意义观念的追求。如“:刘海戏金蟾”,将刘海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刻画得微妙细腻、淋漓尽致,手执穿钱之绳撒向人间,把童子的天性和成仙的意境相结合,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鹤鹿同春”的画面由仙鹤、瑞鹿和梧桐组成,仙鹤展翅欲飞,瑞鹿昂首站立,梧桐随风摇曳,充满了诗情画意,以此象征健康长寿。“鱼跃龙门”、“飞燕迎春”等图案,具有朝气蓬勃、欣欣向上和祈盼仕途升迁之意。“双喜临门”、“连(莲)生贵子”、“多子多福”、“因合(荷)得偶(藕)”等图案,象征新婚喜庆、婚姻美满、早生贵子。“五福(蝠)捧寿”、“八仙庆寿”、“花蝶庆寿”、“多福多寿”、“瓜瓞绵绵”等图案,祝愿老人幸福吉祥、长寿安康。瓶案是瓶与案的组合,案上置瓶,瓶内插花,象征平安富贵。类似的图案很多,由此看出象征符号在雕刻艺术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人们的生育观、爱情观、家庭观、人生观、长寿观、安全观、财富观等,几乎涵盖了民间传统文化中主体具有的各种社会价值观和生态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象征观念体系,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西递村为代表的徽派古民居建筑,虽然为历史文化遗产,但更多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属于民间建筑。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民间、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礼仪、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神话、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史诗、故事、民间美术、民间建筑等方面,可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成为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主要对象。从其所包含的内容看,民间文化遗产通常是指民俗的、大众的、老百姓之间流传或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的地方文化。
迄今为止,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没有进行过综合性、系统性的调查和登记,大部分文化遗产存在于广大的和农民手中。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在农民身份的转型中,在市场的冲击中,会使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发生变化,甚至面临被淘汰和濒危的状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由文化部牵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正式启动,这是首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的抢救、普查和整理工作,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整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有深刻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行动,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很多问题和滞后现象。许多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传统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和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少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地方方言、神话故事、民间信仰、史诗传说、礼俗礼仪正在消失;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建筑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滥用、流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些紧迫的问题和现象,必须尽快颁布有关的和政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2006年开始,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早在1972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上就通过了《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针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性运动的形成。但这个公约没有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具体提出,并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鸣,这反映出人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深入到非物质层面,使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极大拓展。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和2005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次大会上,国家有关部门的发言人强调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加大对中国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力度,如:“丝绸之路”的申报工作,这说明我国政府已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予以重视。
我国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明确保护的两个含义:一是指原样保存;二是指记录下来。如果保护好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对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发展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有重大的意义。
在黟县西递村考察期间,一方面对于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感到惊叹;另一方面对古民居保护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吃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如此高速猛进,业发展如此之快,如何解决城镇发展和经济繁荣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西递明清民居现在已经开发为旅游地,随着游人增多,在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开放的民居数量太多,又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建筑,势必造成不利于保护的结果。在一些开放游览的民居中,没有专门的人员监管,游人可以随便在前厅的木椅上坐,或者翻弄屋内的摆设品,容易损坏屋内的木器家具。建议今后有重点地开放几间民居,数量不宜太多,并加强管理的力度,同时增加民俗活动的内容,让游人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范,体验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的真谛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其次,外围的建筑和设施的现代意识太浓,如在村边上建有旅馆、酒吧、网吧、商店等,与古民居建筑在整体上不协调,特别是各地的艺术院校(系)都在此建立写生基地,每年接待写生的师生达几万人之多,在村落的青石地面上到处都是绘画颜料的残渣,破坏了原有建筑艺术中的色彩美。建议将商业性质的新建筑迁移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之外,并加强对艺术实践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再次,黟县是皖南古民居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开发,商业意识的加重,许多古民居被拆毁,特别是那些没有被列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开放的几个古民居村落中,到处可以看到商业性质的古玩店,店内随处见到作为交易的木雕、石雕、砖雕及木器,虽然有些是仿古品,但不乏从古民居上拆下来的真品,这种破坏更加显得彻底。建议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力度,制止这种拆毁的严重行为,并在当地建立古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或陈列馆,将流入民间的艺术品由政府收购,妥善保存,可以向民众展示精美的徽派建筑艺术品。
笔者曾多次到民族民间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此列举几个实例来说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2年7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时,适逢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萨满为祭祖而举行作法仪式。人们都知道,萨满教是北方民族信仰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可以借助神灵的力量为人间祛邪治病、祈求平安。通过专访得知,这位萨满当时年已73岁,而且没有继承者。问其原因,萨满为人们义务服务,生活清贫,现代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学习这门技艺。其实,在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信仰萨满教的群体越来越少,意味着这种原始民间信仰将面临消失。因为在调查时得知,内蒙古地区其他民族的萨满也很少见。对于这种民间信仰,光靠记录是不能反映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政府应该给予扶持,拿出一定的资金让少部分年轻人专门去学萨满技能,不要把它视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而是看作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使这一原始宗教得到有效的保护。
北京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元朝始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城区保存了很多的四合院建筑,这也是被冠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本。但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短短几年内,这些建筑多数已被拆毁,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大厦,只在局部保留了四合院。但难以保存原貌,而且数量有限。同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明朝,在旧城区保留大量的明清建筑,这也是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支撑。在前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拆迁了很多的明清建筑,现在到旧城区去看,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无法品味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刻文化内涵。这两个实例暴露出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民间建筑之间的矛盾,有相当一部分城市都存在着这一现象,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领导首先要转变树立政绩的观念,改造旧城区需要大笔资金,何不在保留旧城区的基础上开发新城区,既发展了城市建设,又保护了古代建筑,还可带动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增长,可以有效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没有必要把老祖宗留下的资本毁坏。
在北京市高牌店的旧木器市场,可以随处见到明清时期的木质建筑构件和家具,由于保存不当,有很多已开始腐朽。这些古旧木器,从制作工艺看不乏精品,据说多数来源于山西省。人们都知道,山西省是我国保留明清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有许多的古旧民居,如:保存完好的乔家大院、丁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反映了淳朴的民风。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大肆拆毁已不居住的古民居,把建筑构件和家具以很低廉的价格卖掉,只为追逐一点小利,而当地政府视而不见,以至于在北京的古旧市场有那么多的明清木器。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的立法已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古旧木器市场的严格管理,不能再让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损坏,否则我们的后人将无法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
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因为文化遗产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多重属性,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所反映的礼制、等级、身份等内容,具有普遍性、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传播性的文化特性。以西递村明清民居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也具有灿烂辉煌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保护工作做好了,会使我们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留乡间的纯朴民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造有着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