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顾力平 刘瑞霞 时间:2014-10-06
  1.界定评价内容。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得出对机械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为设计能力、任务及工艺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装配维修能力、领导协调能力,上述内容界定了机械专业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2.模拟评价情境。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最好在企业实地进行。但由于条件限制,一般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重要的是实际生产条件的模拟。因此,评价场所应包括机加工车问、CAD制图室、测绘测量室等,这些都应以实际生产应用方式布置和配置,以最大的可能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生产情境。
  3.确定评价要求。依据评价内容和情境,确定评价任务要求。为使评价条件尽可能保持统一,应尽量列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明确完成任务(项目)的质量要求、条件、操作基准(加工时问、质量要求、工艺编制合理性、合理使用材料、操作准确规范、安全操作等)。评价要求(指标)最好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或把关。
  4.确定评价人员。参与考核评价人员最好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教师(最好是“双师型”)等方面组成,也可请部分学生参加。

  5.实际案例。评价对象: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学生。评价项目(任务):手动平口钳制作。评价形式:论文、答辩、产品制作设备与材料:普通车、铣、刨、磨床,数控车、铣床等,各种工量具。(1)任务评价总体结构。包括测绘制图、机械加工制造、面试答辩论文或技术分析报告撰写。考核课题——手动平口钳是一种机械综合机构设备,它既是考核课题,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它的加工制作包含了测绘制图、车、刨、铣、磨等加工,还涉及金属热处理、钳工刮、钻、攻、锉、测量、装配等众多机械加工内容,同时通过装配图设计、论文撰写,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专业设计能力。学生考核过程是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性应用过程,既是考核评价过程,又是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2)机械加工制造操作评价项目包括零件加工、部件装配、总装配。(3)注意问题。一是评价标准尽量统一规范。由于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可能采取不同的加工程序和方法手段,可利用不同的工具设备,因此,必然会遇到评价标准怎样相对统一和规范问题。把握的原则是:加工方法和手段可根据高效低耗原则进行定性评价,但对产品质量必须是标准化的定量评价;二是所提供的材料、工具、设备应当一致,这样的评价才有可比性;三是由于评价持续时问较长,应尽力保持评价环境因素的一致性,保持设备完好率和精度,提高评价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四是注意机器设备的差异所产生的评价误差。评价者应对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预测试,掌握不同机器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误差,在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时予以考虑,使评价尽可能公正客观;五是尽量争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支持,将考核评价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通过考评的学生能同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评价的含金量。
  当然,此种评价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如合适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子项目等比较困难;实施评价的时问较长,观察、记录、判断都存在一定误差等。
  (四)模式特点
  1.评价目的的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更重视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向就业需要发展,实践课程教学向实用性的项目教学发展。
  2.评价项目的特殊性。由于项目是以完成一项实际产品加工任务来设置的,评价项目具有真实性;学生完成项目,必须运用测绘、制图、工艺、加工等若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具有能力评价的综合性;由于任务没有规定加工方法、程序和手段,学生要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因此,项目完成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评价结论的综合性。此种评价的结论,既有结果性结论(产品属优质品、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定论),又有过程性结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制图能力等各种技能成绩和部件加工精度成绩):既有硬性结论(加工方式、工艺的正确性).又有软性结论(操作规范、安全、团结、协作、创新等),综合评价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使评价更全面,更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