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化与区域货币的合作关系
摘要:美元化是区域化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作为一种事实、一种过程或政策,在各国民间或官方活动中,美元化已成为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元化既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发展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新实践,推动着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各国在实施美元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强化本位货币作用和计价货币作用、外汇储备应保持适度规模和多样性以及发挥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元化;区域货币;经济合作
Abstract: Dol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as a fact, a process or policy, dollar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the national civil or official activities. Dollariz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s development is a new practice of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which is promoting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ollarization something should be mention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denominated and accounting currency, should maintaining an appropriate scale and diversity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participa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Key words: dollarization; regional currency; economic cooperation
当今世界,美元流通广泛、币值坚挺、易为人们所接受,这种美元大行其道的现象,被称为现实美元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政策美元化,即一国政府以美元取代本币,自动放弃主权的政策行为。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过调查,美国发行的现钞2/3在境外流通,新增发的美元中,大约3/4被外国人所持有;美元存款占货币供应量的比例,超过50%以上的国家有7个,占30%~50%的有12个,占15%~20%的国家则更多。在波多黎各、阿根廷、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巴拿马,美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本币,在市面上合法自由流通。那么,美元化的原因究竟何在,美元化与区域货币合作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一、美元化的影响分析
对于美元化,世界银行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来定义:一是资产美元化,即用外币(美元)替代本国货币行使货币的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等功能,二是债务美元化,指一国国内银行或政府拥有相当大的外币(美元)债务;三是完全美元化,指一国废弃本国货币转而以外币(美元)作为法偿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的托马斯·巴林诺给美元化的定义就是:美元化是指一国居民在其资产中持有相当大一部分外币资产(主要是美元),持有这种观点的我国学者认为,美元化程度可以境内流通的美元现金和美元存款来衡量,即以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的比率来衡量美元化程度。
根据社会院张宇燕学者的观点,美元化包括三层含义:事实美元化、过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1]。事实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事实,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过程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过程,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政策,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自动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动。
实行政策美元化的国家,把自己的经济与美元挂钩大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只要美国经济不滑坡,美元不出现大的波动,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本币汇率就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在20世纪,由于美国的经济影响力,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成为最主要的世界货币,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流通,大部分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美元化。但是美元化程度最高、最彻底的主要是美洲国家:1999年阿根廷政府宣布放弃本国货币比索转而使用美元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等国家也相继跟进。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洲国家国内长期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战以后,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1970年至1999年的消费价格年均通胀率阿根廷为158%、巴西为143%、智利为51%、秘鲁为108%、墨西哥为34%,而美国在此期间仅为5%。拉美国家大多实行了美元化,提高了政府财政纪律的约束能力,减少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量,从而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不同和汇率浮动,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成本。欧盟坚持创立欧元,是为了减少汇率波动,降低各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实行美元化的国家,其目的与之相同。实行美元化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或者是拉美小国,或者经济长期动荡。经济美元化,能够提高公众信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巴拿马在整个拉美是唯一有30年固定抵押贷款的国家。这与它较早实行美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元化并非完美无缺,对于实行美元化的国家由于处于被动地位而失去发行货币的权力。一般意义上讲,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由于将自己的货币发行权转让给了其他国家,就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国家主权,不仅如此,它还失去了由货币发行而带来的铸币税。另外,美元化国家承担有更多的经济调整的责任。它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外汇储备以保持对市场的干预能力,而且常常还需要牺牲经济的内部平衡而维护固定汇率制。
二、美元化与区域货币合作的关系
(一)区域货币合作对美元化的影响
近年来,区域货币合作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欧元的启动,这对美元化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区域货币合作的新发展提供了典范与经验,推动了美元化进程。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洲的货币统一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国家货币政策协调、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和实现货币一体化。对于美元化国家来讲,情况更为复杂,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及利益导向等问题都必须慎重考虑。欧元区的实践还表明,单一货币初期,原来货币呈现弱势的国家所获得的收益更为明显。例如,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原有的货币并不处于强势货币地位,加入欧元区的初期就实现了利率及通胀的快速下降、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大量长期资本的流入。实行美元化的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由欧元区的经验可以推论在美元区内,发展中国家的收益也会较早的体现出来。这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的推行美元化。
此外,欧元启动后已基本确立了其作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的地位,其运行也较为正常,对欧元区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效应,这也会激励吸引一些国家推进区域货币合作,为美元区的建设而努力。
从中北美的货币合作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内部,尤其是美加之间可能会形成和欧元分庭抗礼的“区域美元”,或者至少是一种以美元为核心的国家间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美加之间长期以来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其在推进货币联盟的进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的可能性相对比较低。目前至少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的鲁思·沃克、加拿大昆斯大学的汤姆·库尔谢纳以及加拿大皇家银行的约翰·麦卡勒等认为,美加之间存在创立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墨加美之间直接采用美元的可能性也并非匪夷所思,三者分别具有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源的优势、有比较牢靠的自由贸易区基础;三国的人均GDP差异性也和欧元首批成员国相类似。但美国在中北美区域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以美元为核心的“后霸权稳定结构”,较之加、美、墨三国共同创立美元区域化以外的区域货币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
从拉美国家的货币合作来看,其美元化倾向非常明显。阿根廷、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都表示出对美元化的兴趣。2000年初,当厄瓜多尔政府宣布放弃本币实行美元化时,厄瓜多尔爆发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然而新政府却维持了美元化政策。因此,尽管目前美元的强势地位是一种产物,但也有其历史合理性,金融全球化的加速使得货币主权具有不局限于民族情感的重大意义[2]。美国经济的优势使得美元具有直接成为美洲单一货币的潜力。
美元化与欧元化都是指货币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过渡到更广泛地区的扩张过程,然而,美元化与欧元化相比是不同的进程,面对的难题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实施的困难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说它是对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补充,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新实践。因此,美元化推动了区域货币合作向前发展。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欧元化是发达国家的统一货币,是强者间的联盟,各成员国之间有经济规模的差别,但他们的经济水平大体相当,是一种水平分工的模式。美元化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货币实验,依附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弱经济依附强经济。美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元作为一种强势货币的自然延伸。
第三,欧元化主要出于上的考虑,是预防危机。美元化主要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是解决危机。美元化国家开始都是加勒比海家,取代本国货币是为解决眼前危机。中南美洲国家经济上一大特点是债台高筑。美元2001年2月一项分析显示,新兴市场的众多国家中,中南美洲国家对外资需求巨大,而且一直如此,其出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则比较低。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拉美国家有着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却没有亚洲人的储蓄习惯,出口产品竞争力又不强,所以债务累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拉美国家的经济结症。货币阶段性贬值,使消费者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无法维持与美元的连系汇率,所以将美元直接植入其经济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虽然美元化带有的“合作”色彩较不明显,但毋庸置疑,美元化已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抹上浓重的一笔。尽管对美元化的褒贬不一,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在反复的利弊权衡中,正在或准备加入到美元化的行列中来。如果美元区得以成立,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4]。它意味国际货币体系将成为以美元和欧元双寡头的新格局。
三、借鉴意义
(一)强化本位货币作用和计价货币作用
从来看,哪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中成为计值货币,哪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就会取得主动权。以资本输出为例,全球的三次资本流动中心中,英国和美国作为资本输出国时,都是以本币作为计值货币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中心,却是以美元计价的。结果,日本的和机构在应对外汇市场的汇率风险时就显得很被动,当日元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遭受了巨额的损失。这被许多人认为是造成日本长达十多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经济大国而言,如果本币不能顺应本国贸易增长的趋势,成为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贸易的计价货币,那么,本国货币也就不可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就意味着,本国货币没有取得与经济总量、贸易总量相对称的应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了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金融风险,政府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因而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盟的外汇储备量很少。2006年2月底,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83.72亿美元,欧盟在2006年1月底的外汇储备为1434.9亿欧元。反观其他国家,虽然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日元和人民币均没有取得贸易与金融工具的重要计价货币的地位,因而中日成了全球持有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外汇储备应保持适度规模和多样性
一国外汇储备要维持在适度规模上,但这个“适度规模”如何确定却是各国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一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它必须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否则,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保有过多外汇储备既是国家财富的浪费,也往往成为国际投资家的目标。美元在外国官方储备中所占的比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4年末全世界官方储备中美元占65.9%,达1524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元一旦贬值各国的损失会相当巨大。
所以,应该稳定外汇储备规模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并举。外汇储备的适度性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应当保持多少外汇为最适度的问题,但由于影响外汇的来源和运用的变量很多,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般来说,国际储备量的确定需对以下因素加以考虑。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国际支付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对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选择、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外汇储备的最优化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结构管理问题。一方面,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外汇储备要面临汇率风险,如果在一国的外汇储备中,软通货币所占的比重过高,当储备货币贬值时,该国的储备资产价值就会变小;另一方面,储备货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利率高低不一,持有储备的收益率因储备货币不同而不同,可见,储备货币的选择会影响到储备资产的增值能力。此外,各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方向的不同,也需要相应的储备货币结构来匹配。
第一,合理的选择储备货币,为了避免汇率风险和减少损失,各国货币当局愿意采用储备货币多元化战略。第二,合理组合储备资产。外汇储备属于金融资产的一种形式,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策略[5]。这一策略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决策是储备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策略,它包括对到期资产的分类和对储备资产变现能力与收益率的比较。第三,合理安排储备货币的比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风险往往是市场风险中最大的风险。因此,储备资产管理者必须做好币种结构的安排,避免因汇率波动造成储备资产值的大幅度下跌。一般来说,应根据储备资产的不同来源和用途进行货币保值,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对外贸易和其他金融性支付所使用的比重、一国外债的比重构成、各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三)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各国政府在加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尽快融入全球化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区域货币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区域经济合作是现阶段实现区域货币合作从而达到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因此要尽快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亚洲各国而言,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给整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各国和地区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亚洲各个国家正加快货币合作,逐步考虑实施“去美元化”问题,尽可能减少美元汇率的过渡波动对亚洲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先行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亚洲地区致力于推进一定程度的汇率政策合作,以化解当前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风险。在具体的合作中可以涉及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协调机制和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机制,减弱投机资本的压力。区域合作更多地体现为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导向,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关键在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展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水平。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较快、被世人关注的时期,有责任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要加快改革,包括逐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在新的世纪中,中国既要遵守WTO等各级组织的有关规定,又要主动和世界各国加强紧密合作。迎接来自新世界格局中,包括货币体系中新的挑战。
结论
综上所述,美元作为一种强势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美元化既是一种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果,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形式。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欧元的启动使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两个新的发展趋势:一个是区域货币合作方兴未艾,另一个是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而美元化既是区域货币合作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发展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新实践。各国应该通过强化本位货币作用和计价货币作用、外汇储备应保持适度规模和多样性、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积极利用美元化的优势,减少其对本国的不利影响。
:
[1] 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1999,(9):17-25.
[2] 萨奇.全球化中的美元地位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1,(2):8-11.
[3] 宋卫刚.美元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8):65-69.
[4] 李晓航.浅析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化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5):17.
[5] 张东敏.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化管理问题[J].科技智囊,2006,(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