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比赛大厅非等温工况气流组织实测研究
Full-scale measurement and study of non-isothermal air flow pattern in a gymnasium | |
摘要 详细测量了北京某馆比赛大厅的工作区及非工作区在非等温送风情况下的温度及速度分布,利用实测结果分析评价了该大厅的气流组织状况,为同类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 关键词 体育馆 大空间 气流组织 测量 Abstract Through a thorough measurement of the temperature and air velocity fields in the occupied and non-occupied zones in the gymnasium, evalu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distribution in the space and offers advises 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design for the similar buildings. Keywords gymnasium, large space, air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 |
|
图4、图5为放线悬挂自记式温度计的照片。其中图4为比赛场地上空的一组测点,从图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为场地送风的侧送射流喷口;图5为观众席上空的一组测点,从图中也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为观众席送风的上送旋流风口。


图4 东看台上空测点布置 图5 南看台上空测点布置
4 测试分析
4.1 工作区
4.1.1 比赛场地
场地距地2m处平均温度为25.1℃,最高25.7℃,最低24.9℃,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场地的分布均匀。测试时场地上人员较少且热源分布比较平均,这种情况与实际比赛时情况很接近,可以断定,在实际比赛时,是可以满足运动员对场地温度的要求的。

图6 比赛场地工作区温度
但测试结果显示场地的风速不够平均,比赛场地距2m处平均风速为0.65m/s,最主0.8 m/s,最低0.3 m/s,如图7所示。在进行篮球比赛时,场地风速可以达到0.5 m/s,而实测的平均风速为0.65 m/s,是偏大的。因为比赛场地采用喷口侧送形式,所以场地人员活动区域的风速比较不均匀。设计者在考虑进行乒乓球等小球比赛时,场地送风口由喷口切换为旋流风口,这样可以加快送风气流扩散,使场地上风速有所减小。

图7 比赛场地工作区风速
4.1.2 观众席
观众席座位处平均温度为25.3 ℃,最高26.2℃,最低24.4℃(见图8)。由于测试时观众席为空场情况,因而我们主要对其温度场地均匀性进行一些分析。由测试结果可见,观众席温度的均匀不及比赛场地,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观众席测点之间存在高度差造成的温度梯度;第二,观众席送风较多,存在着风量调节不平均的问题。

图8 观众席温度
观众席最高温度点出现在第15号测点。由图2可知,该测点们于东看台上部,由于东侧看台观众人数较少,因而设计者在设计时将该区与比赛场地合并在一起进行空调。由侧送喷口送风,看台前部侧下回风,这种气流组织形式造成了看台上部形成涡旋死角,得热较难排除,温度升高。这种气流组织死角通常热湿环境较差,是在设计中需要避免的。
图9为观众席座位处风速实测值,最高1.2 m/s,最低0.5 m/s,。可以看出:观众席风速普遍高于比赛场地,平均风速为0.79 m/s,但对于观众席来说,特别是考虑到因观众看激烈比赛而情绪高涨时,这种风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图9 观众席风速
观众席风速最大点出现在第2,3号测点,风速分别达到了1.2m/s和1.13 m/s。由图2可知,这两点位于南看台前排,基本上处于比赛场地射流送风区域和观众席旋流风口上送区域的交界处,其气流流形较为复杂,因而风速偏高的可能性较大。
在实际有观众观看比赛的情况下,会产生相当大的人员发热量,在大空间建筑中,热空气上升会造成上下温度判别增大、上部温度升高;在馆建筑中,则会产生后排观众席温度高于前排的情况,使得后排观众席热环境较差。设计者为了抵消这种温度梯度带来的负面结果,按照相反的梯度进行观众席设计温度的取值,后排设计温度稍低而前排稍高,以此改善后排观众的热舒适环境。
在本次测试中,还对南侧看台前后排观众席平均温度的温度梯度进行了比较。由于测试是在空场的情况下进行的,看台上的负荷同有人员是热产生的部分。结果显示,从第二排观众席座位处至最后一排(第18排),其温度值依次减小,温度差为1.15℃,垂直温度梯度达到-0.18℃/m(如图10所示)。对观众席采用不同的设计温度参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值得在体育馆空调设计中。

图10 南看台观众席平均温度
4.2 非工作区
4.2.1 比赛场地上空
对比赛场地上空平均温度的温度梯度的比较见图11。由图11可知,其温度梯度随高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距地8~12m内的垂直温度梯度为0.04℃/m,而距地14~16m内的垂直温度梯度达到0.62℃/m。由测得的场地距地2m处的平均温度25.1℃,可以出比赛场地内总的垂直温度梯度为0.20℃/m,由于测试条件与实际较为接近,因而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代表实际情况的数值。

图11 比赛场地上空平均温度
4.2.2 观众席上空
南侧看台观众席上空平均温度的温度梯度如图12,13所示。由于现场条件所限,只对测点1,2,3,4,5进行了垂直温度梯度的测量(见图12),其中测点1至4位于观众席前部,比垂直温度梯度特点比较接近于比赛场地上空的情况。

图12 观众席上空侧点1~4平均温度

图13 观众席上空侧点5平均温度
图13为测点5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其垂直温度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且其温度梯度也较小,为0.13℃/m。由于观众席采用风口上送风形式,风口位于标高12m处,明显看出,11m处测点温度值最低,为25.2℃。采用上送风形式破坏了这种温度梯度的形成,在风口位置与观众席较近的情况下,其空调效果是比较好的。
5 结论
本馆采用观众席与比赛场地分区进行空调的形式,比赛场地采用喷口侧送(在进行乒乓球等小球比赛时切换至旋流风口侧送),观众席为旋流风口加散流器上送,回风为场地四周及观众席集中回风。从测试结果来看,所有区域的温度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场地内温度均匀一致,但风速偏高。
本次测试中有关比赛场地的情况与实际比赛情况比较一致,测试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在同等工况下的气流特性。在馆类大空间建筑中,其垂直温度梯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呈增在的趋势,在距场地地面16m以下的空间内,比赛场地内的平均垂直温度梯度为0.20℃/m。
本馆采用分区空调的方式,可以灵活地满足比赛场地和观众席的不同需要。
在观众席采用上送风方式,对观众席前后排分别使用没的送风参数,使后排观众席的设计温度比前排稍低。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抵消一部分因热空气上升使后排观众席温度升高的不利影响。设计温度的垂直梯度-0.18℃/m可以作为,其效果的大小还有待于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实测研究,但其设计思想无疑值得今后在同类空调设计中借鉴。在东侧看台上部观众席实测温度较高,热环境较差。这是因为该区与比赛场地合并在一起进行空调,使得该区域形成气流组织死角,得热较难排除。这种气流组织死角通常热湿环境较差,是在设计中需要避免出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该馆在进行小球比赛时,将喷口送风切换为旋流风口送风,以满足比赛对风速的严格要求。而这种小风速情况下温度场及速度场分布,对今后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将更有参考意义。但由于现场运行的条件所限,尚未进行旋流风口送风工况下的测试,这项工作还有待于今后进行。
参考
1 曹越,体育馆空调制冷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暖通空调,19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