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摘要: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素质的。
   关键词:教学 主导 主体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围绕“导什么? 如何导”进行,并据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语文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一、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围绕哪些内容来引导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 制定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我们在教学中确立每一课教学目标,既要有微观的眼光,更需宏观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情趣、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那么,教师的“导”,与思维训练、创造训练、心理品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都要注意渗透。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语教学目标中,包括全面完整的认知体系,一般的学科能力,还有兴趣,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教师制定目标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既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打好文化基础,又要发展学生智能,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2、传授学法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教师的教法来自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的规律,主导作用要为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服务。每课都应讲究学习方法的传授, 传授学法的方法大致有三类:
     (1) 内容定学法
     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相机传授学习方法。如《高粱情》的单元训练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学生理解内容,概括中心的基础上,教学生捕捉中心的方法:从课题、结尾、中心句中捕捉。本课从结尾捕捉。教学归类识字,结合传授“自我识字”能力;教学概括段意,结合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2) 学法定教法
     《丰碑》一课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法指导的内容之一是感情朗读的方法:读内容、找感觉,品词句,想画面,体会情感,感情朗读。据这三步骤,设计课文重点段第七段的教学方法———导读法。初读:知内容,找感觉,明白写了什么,写了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形象,抓住神态、动作、衣着来描写;细读:品味词句,想象画面,做填空练习,从“镇定”、“安详”可看出他死时不惊慌,不畏缩,视死如归等;赏读:体会情感,读出崇敬、悲壮的
   语调,并注意重音。
     (3) 教法导学法
     如《丰碑》的后一段:“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提出:按“抓关键词自我提问自我解答”的方法学习这一句。学生通过抓“晶莹”“丰碑”这两个词提问并试着解答,互相补充,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晶莹”是光洁透明的意思,“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从外表看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确实象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战士们心中不朽的丰碑。自此,又引导出一个“体会句子含义”的学习方法。
   3、 挖掘情感
     从心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教师要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点。教学《丰碑》,读到军需处长被冻死,配上 “狂风呼啸”的录音,更增添悲壮、苍凉的气氛,增强了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情感表现,要热爱孩子。“一个教师不爱孩子,就如同歌唱家没有嗓子。”要用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创作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 尊重个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的教育。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创见,就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定。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创造性火花,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如造句、作文的选材忌千篇(句) 一律。如续写作文“早晨我穿一件新衬衫上学,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学生大多写在马路上、在学校新衬衫脏了所引发出的事情,教师就应启发学生:不光写“脏”,还可怎样选材,学生想出:衬衫“丢”、“破”、“借”、“遭人嫉妒”、“嘲笑”等题材。
   二、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 引发“思考”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要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全过程,经常问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一段写道:“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用‘进攻’? 我的解答是:进攻是褒义词,不能用在敌人方面,所以用进犯。”另一同学马上补充:“这里还有侵犯的意思,所以不能用进攻。”
   2、激发“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抓好课堂的个体学习按自己的水平去“读、思、划、议、写”,抓好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听,在和谐民主的参与中,由深到浅理解。让学生享受主人的乐趣,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
   3、 加强 “练习”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会形成。
     (1) 展现练习的性。练习必须按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来进行。如学生学习课文需经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词句的比较、理解、品味、朗读、欣赏、背诵、摘抄等练习逐步养成。
   (2) 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思维过程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阶段。要有练习的层次性,如感知性、理解性、运用性、熟记性语言练习。练习要体现“扶→放→创”的过程。
   (3) 展现练习的全面性。要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进行字、词、句、段、篇练习,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不仅在内容上进行全面性练习,在参与上更应注重全面性。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