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探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邢宝田 董秀娟 时间:2010-08-18
 摘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当代大学生在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要涵盖本质、运行、改革、四个方面,教学方法应提倡授课、辅导与研讨、争鸣相结合,授课要争取做到:新、实、深、雅。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概论”; 教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论思想(以下简称“概论”)[1],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化的正确理论。
   “概论”是当代大学生在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贯通、经济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知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如何解读演绎讲授“概论”的理论思想,是从事该门课程执教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的尊严和使命告诉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教化,希望不可泯灭,未来不容虚掷。愚以为,学生学习“概论”理论知识所应达到的目的,是促使他们对祖国、社会、改革、人生、事业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向上的审视和价值判断,并在未来的社会人生实践历练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相符合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思考,应选择最佳授课方式方法以谋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要涵盖经济本质、运行、改革、发展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我们融入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概论”理论思想是在支持一种信仰、一种良知、一种社会主义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宽视野,进入新境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形式和内涵;结构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运作及其基本经济;人们的物质利益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表现;均反映了初级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的本质,也是我党确定基本路线的依据。讲授这些内容要联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描绘,并与中国社会与现代作比较分析,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及其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运行系统,经济运行从根本上讲要以经济效率为中心。所以,效率与速度、积累的内在关系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运行中的调控、价格、信贷、税制、及国内与国外的联系问题都应逐一讲解分析。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以及和其他方面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如国有大中型的历史遗留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多种改组形式,租赁、承包、股份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或疲软现象及各种原因;通货膨胀与失业;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三农问题等都要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分析。
  
   4.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部分主要发展中国如印度和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战略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及特征;我国大陆经济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的比较分析;我国对外经贸的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对外开放与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发展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的运用;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科技、教育兴国及GDP指标的应用等。
   上述四部分决不是孤立分割的板块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有机结合整体。这四部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要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的合理分配内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授课前要善于思索探讨,努力掌握理论,政策的基本观点和脉络,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话讲,规律就是必然性。
  
   二、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着重研讨改革的理论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在改革中与时俱进,努力推动理论、制度、科技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经济社会,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是不易被认识,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改革是牵动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变革。从操作层面上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二是所有制关系的改革;三是对外经济关系的改革,这三个方面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更要进行关系重大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所有这些改革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使全国人民逐步富裕,进而达到国富民强,构建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改革与发展的有关理论、政策依据,乃是本课讲授研修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懂得了改革的理论依据,才能使其正确认识改革的深刻意义,进而增强坚定对改革的信心与信念。
  
   三、教学方法应提倡授课、辅导与研讨、争鸣相结合
  
   向学生讲授本课的目的,是为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增强对改革开放的意识信念,激发其开拓创新精神,排除干扰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从教学实践反馈信息看,尽管改革开放已进行多年,但理论宣传教育仍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探察原因有二:既有政治理论课空洞说教的负面影响,也伴存社会转型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呈混乱性的消极因素作用。从“概论”授课自身剖析,如何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严谨、科学、内在的逻辑自洽性,演绎得透辟、通俗,活而不乱,无懈可击,致使理论指导实践有着雄辩的说服力,对实践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的确存在相当难度。诚然,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理论又必然受着实践的检验和制约。如讲“效率与公平问题,就是个时间概念局限的理论争议问题。改革初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民财富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却出现了较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就应着眼于再分配的社会公平,这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鉴于此,理论与实践的许多矛盾现象,都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选择材料和把握内容时多下功夫,要区分出哪些理论是定性的,哪些还处在探讨之中;哪些可以作正式讲授,哪些只能作为研讨话题。至于遇到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将争议的观点作出客观介绍,对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启发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在组织讨论过过程中要提倡争鸣,争鸣中形成不偏离主题的活泼热烈气氛,因为争鸣的结果往往可能达到领会认识上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至于认识和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之目的。
  
   四、授课要争取做到:新、实、深、雅
   “概论”的内容讲授,首先应考虑到“新”。即要努力反映理论界的新动态、新成果。执教者要善于了解和捕捉掌握学术界的前沿理论知识信息,某些问题的理论突破。授课中要想达到“新”,则应克服长期以来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摒弃那种“理论排队”、“政策汇编”,应不回避矛盾,有的放矢,使讲授内容呈现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讲授中的“新”,还可理解为将新知识输传到学生的思想里,使学生知道他们在学些什么,教学就要重视学生这个需要。如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概念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党建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2]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审美等功能,更多地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讲社会主义文化,则需使学生在理解状态下认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当代社会趋向平等、多元、开放、变动性的社会理念。这种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社会面貌及人们的社会心理,使之形成新的思维习惯以适应新的变化,因而要顾及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我们既然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里,逃避与其他文化和价值观的接触交流不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只有认同它,价值观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社会行为的作为。基于此,应向学生灌输具有普世价值的“关爱、诚实、公正、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价值理念。
 “概论”的讲授,其次要达到“实”。即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理论和改革实际的紧密联系。如讲国企改革,如何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的市场运作与国家的关系,职工同企业的关系的变化问题都应作透彻的分析。又如讲企业的效益问题,就要联系起管理者、经营者的市场意识、观念;就要联系工人的劳动价值观。这样会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促使学生在讨论时诱发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强调授课内容方法上的“实”,需要思路别开生面,即要激活思想,话语又不能走偏锋。应注意实际准确地把握驾驭主题,始终抓住重点,善于突破难点,千万不要节外生枝,画蛇添足。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扣紧主题,体现出理论的严谨性。
   “概论”的讲授,第三要做到“深”。即要有一定的深度。如在阐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时,首先破解概念,然后结合现实,这是人们和政府的期待,并以恰当、务实而又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提出前提,即我国目前是否具备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都包含了哪些要素,起码应包括公民素质、法制文化、中产阶级、言论自由、政党政治等。幅员辽阔,、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考虑其成熟性,成熟度,不妨循序渐进政治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未来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政府的建立是一个大趋势。这就是从经济建设向社会制度建设的转型。讲授时要特意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民权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在日益高涨,理性表达,平等对话,舆论监督,民主参政议政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授课的“深”,还应体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讲活讲透。
   “概论”的讲授,最后应体现“雅”。即不落俗套,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应体现其“雅”。这是因为理论本身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概论”理论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路径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宏观视角,如以一般化的图解或诠释往往会导致庸俗化。所以,教学讲述中的“雅”是脱俗的过程,它能显现出教师的授课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如讲“三个代表”思想要指出,无论如何变迁,时局如何嬗变,它都给社会以借镜,给世人以警示,它从人的利益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三个代表”思想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蕴涵,呼唤出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同授课的“新、实、深、雅”相联系,在授课准备上,还需注意两点:一是“概论”中的理论与政策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因为理论与政策既有着内在联系,但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规律不是人们创造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政策或发展规划等都是人们制定的,它们不能代替规律,前者应是后者的依据。政策上的失误往往与理论上的错误有关。二是要特别注意理论界的新成果和政策上的变化。因此,“概论”的教学,要在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指导下,敢于探索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关键还是要在理解和掌握理论原则及政策的实质。在教学中,还应防止死抠书本名词的本本主义,亦要注意事实罗列的经验主义,以及单纯的发牢骚现象。正因为“概论”是一门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授课不能主观随意,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综合以上探研分析,“概论”课程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这一视角则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思辨能力,也还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表达艺术技巧和长期形成的理论素养。教师要想把该课程讲好讲活,需要广泛涉猎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个教师如果不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这门课就很难讲好,可以这样认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是讲好这门课的“第一资本”。与此相联系,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再结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善于灵活运用的授课方法技巧,就无疑会使其教师授课艺术达到上乘层次。
   总之,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发展,要求所从事“概论”理论授课的教师,都要以全新的观念视野进行再认识和思考。诚然,思索和认识的方法或角度是难于趋同的,但有一点可以求得共识:那就是无论怎样从不同认识方法或角度思考选择授课方案,其目的指向不外是追求主观希冀的教学最佳效果。
  
  :
  [1]吴树清、张文化等分别主编,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