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力 创新教育
一、我国目前数学教学模式的尴尬处境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长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国际间的创造性竞争中就处于落后地位。
在一大批解开过上最复杂的数学难题的学者中有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却没有中国人。这个问题令一些才智超群的中国学者感到恼火:中国在数学方面为何远远落后于世界呢?无论如何,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治学传统,发明了算盘,可能早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就发明了毕达哥定律。当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中学生的高分和金牌让全世界赞叹不已。但是,中学时代似乎就是他们的巅峰时期。学者们说,中国学者在数学研究方面几乎毫无建树。甚至连乐观的人都承认,中国比顶尖水平落后了至少10年。
中国的许多著名学者认为,问题在于中国竞争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小学和中学强调死记硬背,无情地压制创造性的独立思维——一次糟糕的成绩就可能会过早地断送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主要是创新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什么结论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这正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三、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的原动力,没有创造发明,科技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在数学发展中,从人们对数的认识,到一系列的数学分支的建立、发展,无时不伴随着创造。从欧几里得创立平面几何,到罗巴切夫斯基黎曼创立非欧氏几何,从笛卡儿创立直角坐标系引进解析几何,到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微积分,从组合数学知识发展到机的应用,无不浸透科学创造的足迹,可以说只有创造才有今天的数学,只有创造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与途径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史话,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以及一些著名数学问题的历史典故,一些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和猜想等等,都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而且还会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启迪激励,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提供榜样,水到渠成。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是丢番图最得意的一个学生,有一天他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有四个数,把其中每3个相加,其和分别为22、24、27、20,求这四个数。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复杂性。丢番图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法:他不是分别设四个未知数,而是设四个数之和为x,那么四个数就分别为x-22,x-24,x-27和x-20,于是有方程x=(x-22)+(x-24)+(x-27)+(x-20)。解之得x=31。从而得到四个数分别为9、7、4、11。对老师的创新解法,帕普斯非常佩服。从而坚定了他毕生研究数学的意愿,承接过老师创新的薪火,不断有新的发现,成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3.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进而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和抽象,数学定理公式的发现和推导以及数学问题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加以观察。
(2)让学生多猜想——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性的,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含道理的一门学科。
(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置疑可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如何解决也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发表自我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目标。而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能够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总之,数学是一门,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 ,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
[1]刘仕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中学数学研究,2002.1.
[2]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3]孔棣华、陈运森.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7.
[4]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4.
上一篇: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命制特点
下一篇:利用化学课堂教学疏通学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