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文蓉 时间:2010-08-18

〈内容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宜于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大胆想象、质疑、求异的创新品质;广泛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使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创新意识

        从世界的趋势来看,我们面临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日美韩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纷纷把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到科技上来。它们不但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而且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为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创新是未来社会的竞争的基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 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作为传递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语文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语文教育理应参与完成的任务。在语文学科中,写作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作文教学,尤其是“创新作文”的教学。关于“创新作文”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 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就是 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在要求的范畴里采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识,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如果机械的以此衡量学生的作文,可能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不符合要求,这就会挫伤同学们创新的积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盲目追求“创新”。
        “新”相对于“旧”而言,“创新”建立在“破旧”的基础上,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新”一方面是相对于自身已有的习惯,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已知的他人的模式。也就是说,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习惯或表现形式,而又并非有意模仿别人,即使与别人相同也是创新;如果突破别人的模式,而又并非自己既有的思维习惯或表现形式也是创新。比如,写“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前一次我用叙述几件事来表现他的品格,这一次我通过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这就是“创新”。别人写这个题目时,写一位可敬可亲的老师,写他对学生正面影响,我写一位有不少缺点的老师对学生负面影响,这就是创新。这样来理解“创新”,或许同学们会乐于接受,创新的积极性也就会调动起来。
        二、 我们应引导学生找准创新的“点”。
        对作文来说,创新的“点”无非是这样几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的语言。
        “千古文章意为高”,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新颖”是侧重在与众不同、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又顺理成章,站的高看的远、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比如,95年高考题,据寓言诗《鸟的评说》作文,不少同学由鸟的“评说”引出人类社会的“评说”,剖析妒忌的危害,其实我们不妨由鸟的“评说”引伸出人类社会的“评说”,剖析“直言”的益处。
        材料新颖是就写作素材而言,力避陈旧、俗气的材料,要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只要多看书报、有意识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注意观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就容易做到。
        构思精巧是就结构而言,即故事构思引人入胜,材料的取舍、主次、详略安排,恰当的角度。这些可从课文的学习和平时的阅读中捕捉灵感,这也是同学们容易做到的。比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常见的事物,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初春的暖意,让人从最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大家也知道:鲁班由茅草的细草划破手指想到铁片的细齿也可以锯断树木,从而发明了锯子;苹果落地使牛顿想到引力问题,从而在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蒸气冲壶盖使瓦特产生想象并发明蒸气动力机,引发了第一次革命……诸多的事例都说明想象的火花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
        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连串朦胧奇美的想象,堪称奇绝,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还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抓住莲的体态风度与高洁雅士的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点将他们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小姑娘却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你能不惊叹这个美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人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认为是“荒诞”;有人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为什么我们除了将牙签理解为“剔牙的物品”,就不能认为它是“小人国蚂蚁的航空母舰”呢?为什么样我们不认为海边岩石的棱角是被海浪“咬”去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实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呢?难道一定要高考考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才去关心想象力的培养吗?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独辟蹊径、有主见、有长处。只要善于联想、想象,灵活运用联想的三种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的几种方式,也容易做到。
        写作文最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也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文题目的设计要灵活不定,要有可想性,题目要留给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出题的方式要新颖灵活多样。比如,让学生听一段美妙的,一首动听的歌曲,给学生讲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表演一段动作等等。例如,我在上初二的一堂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出1 2 3 4 5 6 7这几个简单的数字,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命题作文。结果,我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他们写出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有学生写的题目是《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有位学生写的是《我的一周七日记》;有位学生写的是《我最爱的“7”》说的是他最喜欢一周之中的星期天,最爱上一天之中的第七节课〈最后一节课〉有位学生的题目是 《我爱1 2 3 4 5 6 7》说的是她如何的喜爱音乐;有位学生写的是《我的7位“朋友”》他把1 2 3 4 5 6 7想象为他生活中的7种喜欢的事物,1是他写字的笔;2是他家养的小鸭;3是他喜欢的蚂蚁;4是他得到老师表扬的小红旗;5是他常坐的椅子;6是他爱吹的哨子;7是他喜欢的球衣号码。另外,我在上初三语文课时出了一题是《毕业三十年后的我》学生作文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位学生的作文中讲他坐飞船1分钟从美国回来看望老师,结果老师经过高科技整容术后,比学生更年轻了,学生都认不出老师了;更有甚者说自己孵出了两只小恐龙当宠物养。
        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是就特长、性格、特色而言。“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真实地表现“我”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若是鹦鹉学舌、矫揉造作,甚至是无中生有,个性特征便无从谈起,当然,也要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因此,这也是创新的最佳点之一。
        三、 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找准创新的点,没有一定量的训练,也是不能做好的。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就需要我们具备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项思维等非常规思维。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非常规思维习惯。西方有人说:“第一个把玫瑰花比喻为少年脸庞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同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之所以第一个是“天才”,无非就在于他最早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以给120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沟通起来,唤起他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是跳进去,但更重要的是钻出来。是对传统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发展。是个性分明的独特思维,不是化流水线生产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时,教师必须予以点拔,让创新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交际价值。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评论,引导学生首先把思维扩散开来。想到文中所有的人物,“我”、“万芳”之所以脱颖而出,父母的不理解不无关系。这样,一个崭新的论题就形成了:父母的刁难是我们友谊的考验。还有的学生想到,父母其实有自己的苦衷,于是又有了:谁解天下父母心。

        四、作文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泰戈尔曾说过:“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应只在课堂及周围划来划去。”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大和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得更真、觉得更活,把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创新意识更容易得到培养。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结合学校、学生和当地实际开展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
        (1)组建“彩梦”文学社    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一批小编辑、小记者、小美工、小设计,使其各尽其所能,各司其职。组织能力强的当编辑,会写作的当记者,会画的当美工设计,字写得好的抄写,并让其他学生踊跃投稿,每月一期的“彩梦报”都办得有声有色,其中较优秀稿件选到校广播站播出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为了丰富学生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我组织学生开展登山、野炊、义务服务、敬老、社会调查采访等课外活动。活动前让学生作好准备,活动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先后让学生到当地砖厂、摩配厂、水库边和六池顶等较偏远的地方作调查采访;我让学生假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然后写成小型调查报告。比如:让学生收集电视、报纸上的广告词,发现其中的错别字,评价哪些用的巧妙、有性,让学生调查染发现象,调查染发者的年龄、地区(城镇、农村)性别、形状、评价染发者的心态等。这些调查小报告、小体会文章在文学社的自办报上发表后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好评。通过参与文学社各项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各项能力,又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2)“导游”活动      结合初二说明文写作训练要求,我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我当导游”活动。先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校园的导游解说稿,选出较好的稿子,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拿着刺叭带领一群“游客”(本班其他学生和教师)游览校园,边走边解说介绍。学生对此兴趣很浓,这样不但锻炼了说明文写作、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可开展的活动很多,老师应该结合作文教学需要、学生情况和学校、地域特色考虑。
        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用理智去感悟,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发展了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好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作文”定会涌现出来 、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吕型伟  《在‘95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年会的讲话》,《知名中学科研联 合体教育科研成果研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王  丽  《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语文学习》1999年第12期。
张兆浩  《作文创新思维的发现和培养》,《语文学习》,1999年第12期。
张恒云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                 
潘泽运   《阅读创新意识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5期。
蔡澄清   《迈向创新教育的春天》,《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