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弹”个性阅读“四部曲”——让个性鲜花开满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小玲 时间:2010-08-18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构建生命课堂,谱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四部曲:构建和谐环境、引导自读自悟、指导个性解读(指导思考方法、矫正价值取向)、注重评价激励,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课堂开满个性创新之花,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主和谐  自读自悟  指导矫正  评价激励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随着课改的推进,个性化阅读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面鲜亮的旗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构建生命课堂,谱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四部曲,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让个性之花开满语文课堂。
        一、 锄草松土:民主和谐——东方风来满眼春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活了课堂教学,催生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指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活泼的学习环境。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教师真正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精心“锄草松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才能异常活跃,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停地闪光。在此环境中,师生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才会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敏捷的见解。  
        二、 桃李竞芳:自读自悟——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绝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增加自主阅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来,读出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领略教材的无限风光。
        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有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如此便有效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有花开的声音,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生命在课堂枝头“拔节”的声音。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见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其个性得以弘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有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奖赏》时,问学生学完短文后,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大为震惊,有的劝告仙鹤救人时要看清对象,有的则夸奖它助人为乐,有的批评老虎忘恩负义,有的则认为这是弱肉强食社会的必然。学生们从各个角度理解了文本,没有答案,只有个性化的见解;没有死的灌输,只有激情的师生互动;没有去接受,只有参与、思考、畅谈。思维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是最美的,才是触动学生灵魂的。让我们在个性与个性的碰撞之中去发现语文之美,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绽开多种个性之花。
        三、 呵护培植:指导矫正——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的火花是鲜嫩、脆弱的,需要教师宽容、呵护,尤其要呵护好奇心。要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开得鲜艳,教师必须给予精心培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不指导,学生就不会阅读思考;对学生偏离文本价值的独特理解,教师不引导矫正,就会使个性阅读走入歧途。
        1.指导思考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新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勾画一边写批注等方法习惯,尤其要教会学生独特感悟文本的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换位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反应的过程。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会怎样做?当凯巴伯森林毁灭后会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弥补?其三要教会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七色花》时,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拥有了最后一片花瓣,会怎么做?有的说:我要把他送给小溪,让小溪像以前一样的清澈见底,使鱼儿有一个欢乐的家。有的说:我要把他送给灾区儿童,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其四要教会学生发散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途径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夜莺的歌声》时,让学生思考讨论:除了“学鸟叫”给游击队传送情报的方法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会说出多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与课文中的方法进行对比。
        2.矫正价值取向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也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一教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老师让学生读了课文后用一个词说说对其中一个人物的评价,一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唐僧肉冒着危险,遇到困难不泄气。”学生的回答显然是片面的,这是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如果教师一味地认可了他的回答,是对他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个误导,这就与《课标》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违背了。这位教师反问:“白骨精这样做是做好事还是坏事?做坏事咱们可不能学她,不然,坏事越做越多了。”简单幽默的一句评价,如醍醐灌顶。如此巧妙矫正,学生的感悟才有价值,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在阅读中轻舞飞扬。
        由此可见教师在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坚持文本意义的“价值引导”,必须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维护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因此而钳制、束缚学生的思想与他们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
  四、浴光饮露:评价激励——映日荷花别样红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评价方面存在着片面化、简单化的弊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以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现状,实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激励评价。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评价中去,实现评价在学生过程中的功能,通过自主评价,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师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要教给评价同学的方法——先赞扬优点、再提建议。其次要学习评价自我。如问:“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你为你今天的学习情况打多少分?”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评价激励有如让学生沐浴阳光,吮吸雨露,让学生个性“茁壮成长”。德国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闪光点及创新火花,采用有效的评价激励手段,就能产生“能动”效应,激励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潜能;就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就能使语文课堂的个性之花、创新之花开得更多更灿烂。
  :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M].北京 红旗出版社出版1999.5。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6
        (3)熊生贵.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第一版.
        (4)谭小林. 扬长教育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商德远.?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教师的引导[J],?小学语文教学.2005(10).
        (6)陆华山/吴雪莹. 个性化阅读应有“度”[J],基础教育研究,2008(2)
        (7)金彦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8(11)
        (8)刘春萍.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才智,2008(12)
        (注:马培中,男,小学高级教师,石柱县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撰写的在省市级以上获奖及发表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