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对策
摘要:高一数学起步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高效地接受新知和能力。
关键词:学习困难;成因;教学衔接;对策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刻性,这样才能在数学的学习中顺势而上。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现行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以及学习环境的变换、基础的差异、学习方法的欠缺等,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感到前途渺茫,认为数学太神秘、太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成绩下滑,学习上困难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上。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原因
1.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2.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课时少,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注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高一学生一般是16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2)学法原因: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难以完成当天作业,更没有预习、复习、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通过入学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或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的交流。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亲身实践后,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于知识的结构性、整体性和问题的归类方法的选用要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引导。
(2)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
(3)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 {a,b,c} ∪{c,d} = {a,b,c,d},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会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知识,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高一阶段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时,要少责怪学生,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能力。
:
[1]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2]张立兵.新课程怎样教[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赵静茹.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甘肃教育,2006(1).
Abstrac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mathematics in grade one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analyze the causes of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accomplish the linkage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quickly adapt to new teaching pattern, thus to effectively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develop ability.
Key words: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auses; teaching linkage; countermeasures